武术基础理论内容摘要:
武术基础理论 2016/11/9 1武术理论课 武术概况2016/11/9 2武术的概念武术是以踢 、 打 、 摔 、 拿 、 击 、 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 , 遵照攻守进退 、 动静疾徐 、 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或器械的各种套路。 武术是一种增强体质 、 培养意志 、 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 2016/11/9 3*武术的概念武术 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 , 以功法 、 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 , 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2016/11/9 4第一节 武术的形成与发展1、 武术的起源 及其原始形态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 武术起源于生产和生产劳动。 早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人们为了生存,用些石器、木棍等打猎、捕鱼,又同野兽相斗,这样,人们逐渐获得了使用武器和格斗技能,它是武术格斗技术的萌芽。 随着原始生产工具的进化,尤其是它的实际效用,为后来的武术技术“劈、刺、砍、扎、等奠定了基础。 人们把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中获得的一切知识、技术,不断地加以总结,传授给青年一代。 2016/11/9 52、 古代武术的发展1)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设会。 贵族之间战争 战车 为主,配备的兵器为青铜兵器“田猎”、“武舞”成了武技训练的主要手段2016/11/9 62)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动荡时代。 战车作战转为以步兵、骑兵为主,配备的是铁制兵器。 奴隶制的崩溃军队在武技和教育的垄断被打破,通过“士”和“游侠”乡民间传播,催生了武术之芽,开始具有了一定的武术雏形。 2016/11/9 7 3)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发展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武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的发展。 首先,武举内容的确立是对武术精炼化、规范化研究的结果; 其次,它面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激发了人们的习武热情。 2016/11/9 84)明清时期,随着火器在军队中的出现并逐渐占优,使得武术与军事武艺分离开来,并在更为广泛的民间开花结果,从而迎来了武术的集大成发展时期,使得武术文化的完备形态在此时期最终形成。 其标志为:第一,武术拳种流派的形成。 第二,武术内功的形成。 第三,武术套路的形成。 第四,内家拳的出现。 第五,对武德的明确要求。 2016/11/9 93)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武术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 , 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的健康 , 重视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 一九五六年国家体委把武术列为竞赛项目同时整理出版了 简化太极拳 , 初级长拳 , 初级剑术 , 初级刀术 , 初级枪术 , 初级棍术 22种拳术和器械书籍和挂图。 并有了全国武术统编教材。 1982年召开了全国武术会议 ,1990年将武术列入全运会的竞赛项目。 并多次举办国际武术邀请赛。 从此 , 国内外武术发展的更快。 2016/11/9 10目前,主要要的武术比赛由全国武术锦标赛、全国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亚洲武术锦标赛、世界武术锦标赛,以及全运会武术比赛和亚运会武术比赛等。 作为每个省,也有自己的青少年比赛。 2016/11/9 11第二节 武术内容与分类 目前,有依据习武范围与目的将武术分为:竞技武术、学校武术、民间传统武术和军事武术等;有根据竞技比赛项目将武术进行分类的方法。 各有所长,教材根据运动形式将武术分为:功法、套路和搏斗运动) 一、功法运动 1、内壮功 2、外壮功 3、轻功 4、柔功2016/11/9 12 1、单练 2、对练 3、集体演练 三、搏斗运动 1、散打 2、推手 3、短兵 4、长兵二、套路运动2016/11/9 13第三节 武术的特点一、武术的特点1、具有攻防技击性的本质特点武术动作以攻防性能为本质,兼容攻防再现性和表演性。 所谓攻防再现性,是指动作能再现其本能的格杀价值,在实践运用中发挥攻防效果。 在现代武术运动中,这类动作运用于搏斗运动以及防身制敌。 所谓攻防表演性,是指运动能够表现出其本能动作的攻防意向。 这类动作多于形体动作艺术和动作编排技巧来体现它的攻防含义,表现出独特的攻防技击艺术。 2016/11/9 142、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所谓“内”,指的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 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 由于武术动作是从格斗攻防技术中提炼出来的,因为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紧密配合;手脚想随,上下协调;意领神随,以气催力;意识、呼吸、动作必须内外合一,神形兼备;动则快速有力,慢则有如磐石,动静有韵律,节奏非常有鲜明。 2016/11/9 15 3、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类别的武术项目其练功的方法、动作结构、技术要领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不尽相同,分别适应不同的年龄、性格、职业、体质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加以选择。 2016/11/9 162016/11/9 17二、武术的作用1、改善人体的机能,增强体质(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武术运动不仅能使人们形体上得到锻炼,而且能使人们身心得到全面锻炼。 武谚云:“内练精神,外练手眼身。 ”又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近几年来所进行的武术研究,都证明经常练习武术能收到“壮内强外”的效果。 儿童和青少年从事武术锻炼能促进生长发育,体格健美;中老年从事武术锻炼能推迟和防止衰老,延年益寿。 总之,武术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络,增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2016/11/9 182、提高防身自卫能力武术的核心技术是攻技术,“防身自卫”是武术的基本作用之一。 通过武术锻炼,可以掌握各种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技术方法,提高身体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增长劲力,赠强抗击打能力,防身自卫,克敌制胜。 2016/11/9 19 3、培养道德情操的教育作用 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良传统。 “习武以德为先”,说明历来武术练习者十分重视武德教育。 尚武与崇德是练习武术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其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教、讲理守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良好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016/11/9 204、娱乐身心,陶冶情操(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武术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它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技击美和技艺美两个方面。 武术的技击美,是通过实战搏斗动作的攻防实效、套路演练动作的攻防含意表现出来;武术的技艺美,是充分发挥人体动作能力,表现出武术姿势美和运动规律美。 人们通过对武术美的感受,是其审美需求获得某种满足,从而起到娱乐身心的作用。 同时,还能诱发和提高审美情趣,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2016/11/9 21 5、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民间武术活动讲究“以武会友”,通过习武的爱好可以切磋武艺、扩大交往、交流思想、增进友谊。 随着武术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各国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同时也促进了经贸往来,为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2016/11/9 226、磨练意志,振奋民族精神拳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就要求练武者,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还要常年不懈,持之以恒的进行练习。 练武不仅能培养人们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意志,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良好手段。 武术教育历来重视“武德”,以“尚武崇德”作为武术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尚武”,制要求习武者坚持不懈地进行武术锻炼,不断增强体魄,不断提高攻防技术。 “崇德”,指要求习武者具有手德、口德、公德。 也说是说,习武者不能以武力伤人,不以语言中伤他人,不做扰乱社会治安的事。 提倡“尚德崇德”,不仅能增强人们的体质,振奋民族精神,还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16/11/9 23第四节 长 拳一、长拳概述长拳 是现代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它吸收了查、画、炮、红、少林传统拳种之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拳种。 特点:姿势舒展、快速有力、动迅静定、节奏鲜明。 长拳类项目,还包括器械刀、枪、剑、棍等。 分为: 1、规定套路2、自选套路2016/11/9 24二、长拳技术要求 1、姿势 主要指静止的动作姿势。 要求头正、颈直、挺胸、立腰。 上肢舒展挺拔、下肢要稳。 整个形体姿势要匀称。 2、方法 主要指武术中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的运用方法。 要求动作起止点、路线、力点都要清晰、准确,并充分体现出动作的攻防特点。 2016/11/9 25 3、身法 指在运动中以躯干为主,结合攻防动作的身体变化方法。 其中的闪、展、腾、挪、起伏、转折是身法的主要表现方式,只有达到身法与上下肢紧密、协调的配合,上下合顺、首尾相随、完整一体,该项运动才可以算上一个台阶。 4、眼法 眼神与各种动作协调配合的方法。 一般分随视与注视两种。 2016/11/9 26 5、精神 精神之套路演练汇中武术意识、攻防思维活动的自觉心理状态。 要求演练时全神贯注、精神饱满,能表现出勇敢、机敏、无所畏惧的气概。 6、劲力 指演练武术时完成技术动作所需力量的表现。 在冲拳、推掌、顶肘、弹腿、踹腿等动作时要运用先柔后刚的“寸劲”,是力量顺达。 2016/11/9 27 7、呼吸 呼吸指动作与呼吸协调配合的方法。 长拳的呼吸要求“气宜沉”,用腹式呼吸。 有助于运动的持久、平衡。 除此还有“提、托、聚”。 8、节奏 节奏是演练武术套路时的动作速度、力量等呈现出来的有规律性变化。 2016/11/9 28长拳的传统技法介绍 “四击”指踢、打、摔、拿。 是长拳的技术核心,一切手法、身法、眼法都贯穿其中。 “八法”指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 气、力、功分别指气息、劲力、功夫。 “十二型” 是指用自然景象和动物来比喻武术中十二种动静之势。 如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轻如叶、重如铁。 2016/11/9 29第五节 太极拳1、太极拳的名称太极拳这个名称的取义是因为它拳法变幻无穷,含义丰富,而用中国古代的 “ 阴阳 ”“ 太极 ” 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和说明2、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据考证,最早传习太极拳的是明末清初时期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 他吸收了戚继光的长拳三十二势和当时著名的各种拳法,并结合古代的导引养生术和经络学说而编成了陈式太极拳,迄今已有近 400年的历史。 2016/11/9 303、太极拳的分类太极拳三系 五式大架式 小架式中架式 陈式 杨式 吴式 武式 孙式(1)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为温县陈王廷所创,陈氏世传太极拳原式,为各派中传播历史最悠久的太极拳。 有老架和新架之分。 其特点是:刚柔相济,手法螺旋缠绕且多变,呼吸要求 “ 丹田内转 ” ,套路架势宽大低沉,且有发力、震脚和跳跃动作。 陈式太极拳传人陈正雷。 ( 2)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河北永年人杨露婵( 1800年 1873年)从陈氏十四世孙陈长兴学技,得老架之传而创杨式,至其孙杨澄甫( 1883年 1936年)而定型。 其特点是:动作舒展和顺,速度平衡均匀,架式中正圆满,结构严谨庄重,具有套路演练气派大的风格。 杨式太极拳传人杨振铎。 ( 3)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满族人吴全佑( 1834年 1902年)从杨露婵、杨班侯父子学技,传至其子吴鉴泉( 1870年 1942年)而创吴式。 其特点是:拳架紧凑而开展,斜中寓直,动作轻松自然,以柔化著称。 吴式太极拳传人李秉慈。 ( 4)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河北永年人吴禹襄( 1812年 1880)从陈氏十五世孙陈清萍学陈式新架(赵堡太极拳),逐创武式。 其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小巧,步法虚实分明严格,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各管。武术基础理论
相关推荐
会遇到多雨季节,为保证施工进度及工程质量,必须做好以下 工作: ①通过气象部门搜集本地区近年来气象资料,掌握降雨趋势的中短期,了解施工地段的汇水面积和历年水情,根据雨季特点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做好所需材料和设备的准备。 ②根据工程安排编制雨季施工作业指导书,作为雨季施工中的强制性执行文件。 ③施工场地作好排水系统并保持通畅。 做好机械及电器设备的防雨防雷措施,在车道移滑路段做好防滑措施工作
的实现和运行工作的方便; 露天设备设置必要的防雨、防冻设施; 脱硫装置整体设计寿命不小于 15 年。 第二章 工程设计说明 1 脱硫除尘系统 主要工艺计算 原始数据 烧结机 备注 项目 单位 原始值 计算值 烧结机型号 m2 42 烧结机台数 台 2 热态烟气量 m3/h 270000 脱硫系统入口烟气温度 ℃ 130 标况烟气量 Nm3/h 182903 除尘系统入口含尘浓度
油漆、稀料及材料加工、除锈刷油漆均在 此处场地上进行。 C. 施工场地料库、施工现场均分别布置气体灭火器。 D. 由于施工期是跨年度,因此要做好冬季、雨季施工安排。 劳动力的准备及进场工作在开工前三天完成。 ,按工程量及施工顺序分段编制的。 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加速器项目( 32169)工程 电气工程施工方案 第 9 页 共 46 页 ,当受设计变更、停水、停电
的上部焊接短钢筋作为顶撑,防止加强筋的变形。 钢筋笼制作完成后,宜在内部加强箍上设置十字撑或三角撑,确保钢筋骨架在存放、移动、吊装过程中不变形。 钢筋笼制作完成质量员验收后通知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往孔内下放钢筋笼。 钢筋笼的制 作和吊放的允许偏差为:主筋间距177。 10mm;箍筋间距177。 20mm;直径177。 10 mm;钢筋笼长度177。 100mm;钢筋笼主筋保护层厚度
武术教案364586 武术教案班级 人数 日期 课次 第 1 次课的基本内容一、学习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等二、学习三路长拳第一段 1目的任务1、使学生初步了解武术的基本练习功法,并掌握练习的技术要领。 2、通过长拳学习,了解套路动作结构、路线及特点。 3、提高学生柔韧、灵敏、平衡素质。 重点难点重点:手型、步型、手法、腿法难点:三路长拳中的虚步亮掌课的部分时间 课的内容
18 物业管理软件应用; 开展便民多种活动, 有偿、无偿服务开展, 按年度社区活动计划开展各项工作; 按照 全国优秀住宅小区标准 落实相关工作,进行自查; 创 市优 秀准备工作; 第二年 争创 嘉兴市物业管理优秀小区 称号; 根据首年度收支预决算,合理调整收 支。 开展各项增收节支工作; 总结上年管理服务指标完成情况并努力提高; 开展各项便民活动,特色服务推广; 维修计划制定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