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秋鲁科版化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1内容摘要:
,离子方程式按照氢氧化钡的组成书写; D.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氢氧化铜需要保留化学式. 解答: 解: A.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Fe2O3+6H+=2Fe3++3H2O,故 A错误; B.碳酸氢钠溶液中加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碳酸氢根离子不能拆开,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HCO3﹣ +H+=H2O+CO2↑,故 B 错误; C.向 Ba( OH) 2溶液中滴加 NaHSO4溶液至恰好为中性,氢氧化钡与硫酸氢钠按照物质的量 1: 2 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Ba2++2OH﹣ +2H++SO42﹣ =BaSO4↓+2H2O,故 C 错误; D. Cu( OH) 2加入 H2SO4,氢氧化铜需要保留化学式,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H++Cu( OH)2=Cu2++2H2O,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判断,为 2020 届高考中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明确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常用方法: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正确,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正确,如难溶物、弱电解质等需要保留化学式,检查是否符合守恒关系(如: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等)、检查是否符合原化学方程式等. 14.已知 Co2O3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 成 Co2+,且 Co2O Cl FeCl I2的氧化性依次减弱.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Cl2通入 FeI2溶液中,可存在反应 3Cl2+6FeI2=2FeCl3+4FeI3 B. 每 1 mol Co2O3在酸性溶液中被氧化生成 Co2+时转移 2 mol e﹣ C. FeCl3溶液能使淀粉﹣ KI 试纸变蓝 D. I2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将 Co2+氧化成 Co2O3 考点: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 A.根据物质的氧化性强弱确定反应方程式是否正确; B. Co2O3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成 Co2+; C.根据氯化铁和碘的氧化性强弱判断氯化铁能否氧化碘离子而得到碘单质,如果能得到碘单质,则淀粉碘化钾试纸就能变蓝,否则不能变蓝; D.根据 Co2O3和 I2的氧化性强弱判断碘能否氧化 Co2+. 解答: 解: A. Cl FeCl I2的氧化性依次减弱,所以氯气通入 FeI2溶液中,氯气先氧化铁离子后氧化碘离子,所以不可能存在反应 3Cl2+6FeI2═ 2FeCl3+4FeI3,故 A错误; B. Co2O3在酸性溶液中易得电子而被还原成 Co2+,所以每 1 mol Co2O3在酸性溶液 中被还原生成 Co2+时转移 2 mol e﹣ ,故 B 错误; C.氯化铁的氧化性大于碘,所以氯化铁和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碘遇淀粉变蓝色,所以氯化铁溶液能使淀粉﹣ KI 试纸变蓝,故 C 正确; D. Co2O3的氧化性大于 I2,所以 Co2O3能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而碘不能将 Co2+氧化成Co2O3,故 D 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氧化性强弱比较,为高频考点,明确根据氧化性大小确定物质之间的反应是解本题关键,难度不大. 15.粗盐中含 Ca2+、 Mg2+、 Fe3+、 SO42﹣ 及泥沙等杂质,需要提纯后才能综合利用.粗盐 提纯的步骤有: ①加入过量的 Na2CO3溶液; ②加入过量的 BaCl2溶液; ③加入过量的 NaOH溶液; ④加盐酸调节溶液的 pH; ⑤溶解; ⑥过滤; ⑦蒸发.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 A. ⑤①③②④⑥⑦ B. ⑤①②③⑥④⑦ C. ⑤③①②⑥④⑦ D. ⑤③②①⑥④⑦ 考点: 化学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 分析: 把杂质转化为沉淀或气体除去,除钙离子用碳酸根,除镁离子用氢氧根,除 Fe3+用氢氧根,除硫酸根用钡离子.要注意除杂质的顺序,后加的试剂最好能把前面先加是过量试剂除掉. 解答: 解: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 Mg2+、 Ca2+、 Fe3+、 SO42﹣ 时,可以加入过量 NaOH(去除镁离子和铁离子): Mg2++2OH﹣ =Mg( OH) 2↓, Fe3++3OH﹣ ═ Fe( OH) 3↓; 加入过量 BaCl2(去除硫酸根离子): SO42﹣ +Ba2+=BaSO4↓;加入过量 Na2CO3(去除钙离子的多余的钡离子): Ca2++CO32﹣ =CaCO3,碳酸钠必须加在氯化钡之后,氢氧化钠和氯化钡可以颠倒加入的顺序;然后调节溶液的 pH 等于 7 后蒸发即可. 故选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粗盐提纯过程中的除杂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强,要注意除杂质的顺序,题目难度不大. 16.将一定质量的 a、 b、 c、 d 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物 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 /g 反应后质量 /g 待测 A. a 和 b 是反应物, d 可能是催化剂 B. 反应后 a 物质的质量为 C. c 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和 a、 b 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相同 D. 若物质 a 与物质 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2﹕ 1,则反应中 a 与 b 的化学计量数(系数)之比为 2﹕ l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催化剂的作用. 专题: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专题.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AB、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 c 质量增加了 克,是生成物; b质量减少了 克,是反应物; d 质量不变,做催化剂或者是杂质.反应物还少 ﹣ =,所以 a 是反应物,反应后物质 a的质量 为 ﹣ =,反应物是 a 和 b,生成物是 c. C、 c 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 a、 b 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D、物质 a 与物质 b 的质量比为 : =4: 1,从而可以解答. 解答: 解: A、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 c 质量增加了 克,是生成物; b 质量减少了 克,是反应物; d 质量不变,可能是做催化剂, 也可能是杂质.反应物还少 ﹣ =克,所以 a 是反应物,故 A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参加反应的 a 质量为 ﹣ = 克,所以反应后物质 a 的质量 为﹣ =,故 B 错误; C、反应物是 a 和 b,生成物是 c,所以是化合反应,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 a、 b 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故 C 正确; D、物质 a 与物质 b 的质量比为 : =4: 1,物质 a与物质 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2﹕ 1,所以反应中 a 与 b 的化学计量数(系数)之比为 2﹕ l,故 D 正确. 故选: B. 点评: 考查质量守恒定律,难度中等,认真分析各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依据质量守恒定律仔细推敲,即可求解. 17.用 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 ) A. 常温常压下, g Na 变成 Na2O2时,失去 个电子 B. 常温常压下, 32 g氧气和 32 g臭氧都含有 2NA 个氧原子 C. 500 mL mol/L NaOH 溶液中含有 NA 个 Na+离子 D. 在 20℃ 、 105Pa时, L 氮气含有 NA 个氮原子 考点: 阿伏加德罗常数. 分析: A、求出钠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反应后钠元素变为 +1 价来分析; B、氧气和臭氧均由氧原子构成; C、求出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 1mol氢氧化钠中含 1mol钠离子来分析 ; D、 20℃ 、 105Pa时,气体摩尔体积大于 . 解答: 解: A、 ,而反应后钠元素变为 +1 价,故 去 个,故 A错误; B、氧气和臭氧均由氧原子构成,故 32g氧气和 32g臭氧中所含的氧原子的物质的量均为n= =2mol,即 2NA 个,故 B 正确; C、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 n=C。20xx秋鲁科版化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1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20xx秋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试卷word版4
,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22.某物质经分析知道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不可能是( ) A. 单质 B. 化 合物 C. 纯净物 D. 混合物 ,充分搅拌后,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 面粉 B. 沙土 C. 汽油 D. 氯化钠 24. 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 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 A. 氢氧化钠 B. 生石灰 C. 浓硫酸 D
木薯渣袋栽黑木耳的应用试验
1、薯是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的作物和重要的工业原料。 伴随着木薯加工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产生了大量木薯渣产生,并因此带来一系列环保问题。 如何切实有效地做到变废为宝,笔者根据木质素、纤维素的生物降解规律,结合黑木耳等食用菌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栽培基质的营养和物理性能等要求,进行了木薯渣替代阔叶树木屑栽培食用菌的研究,并筛选出相配套的优良菌株,为木薯渣的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