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川县玉米大斑病大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内容摘要:

1、米大斑病是沐川县玉米生产上的常见病害之一,历年来由于发病较轻,没有引起重视。 2003 年,玉米大斑病在全县 19 个乡镇普遍发生,局部成灾,给部分农户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困难。 为深入了解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分析病害大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在县农业局的组织下,笔者对本县发病较重的乡镇进行了田间实地调查,并通过访问农户、与乡镇农技员和种子代销商座谈,从多方面分析了沐川县 2003 年玉米大斑病大发生的根本原因。 1 量的病残株遗留田间是导致玉米大斑病严重发生的根本原因玉米大斑病病菌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株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病残株组织内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来源。 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 2、务工,家中缺少劳力。 许多农户收获玉米后,就将秸秆弃于田中,或收去秸秆,将秸桩和病叶留于田中,致使大量的病残株遗留田(土)中,为病害的大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种抗病性降低是导致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田间病菌大量积累的情况下,如果种植抗病品种,病害一般不会大发生。 但由于沐川县历年来玉米大斑病发病轻,没有引起重视。 在品种布局上,仍以种植多年的川单 14 为主推品种,在推广的其他品种中,高抗大斑病的品种也很少,加上农民从不在玉米上施药防病,这就为玉米大斑病的暴发流行埋下了隐患。 良的气候条件是引起玉米大斑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县气象部门2003 年资料显示,5 月下旬至 6 月底,气温为 2225 3、,在这 40 多天里,雨天多达 23 天。 连续的阴雨天气使田间湿度加大,加上山区风多、风大,致使病菌孢子随风在田间反复侵染,造成玉米大斑病的暴发流行。 植密度偏大、施肥不合理导致植株抗病性减弱据田间多点调查,玉米播种密度偏大,每亩 30003150 穴,平均为 3060 穴,比要求每亩种植 2800 穴多出 260 穴。 由于密度过大,造成田间植株相互荫蔽,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增大。 在施肥上,偏施氮肥现象严重。 由于条件限制,多数田块有机肥施用量不足,仅以磷肥、尿素(碳氨)作为基肥施入,追肥以尿素来代之,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越种越瘦,植株长势差。 由于种植密度偏大,加上施肥不合理,从而降低了植株对病害的抵 4、抗力,导致大斑病暴发流行。 3 广抗病品种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措施。 根据田间调查资料分析,结合县种子站品比实验结果,目前我县较抗玉米大斑病的品种为川单 23、雅玉 10 号、精品雅玉 2 号、雅玉 12 号、东单 60、登海 11 号、登海 3 号。 洁田园玉米大斑病病菌是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株上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 因此,在玉米播种前,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是减少病害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要反复宣传、动员广大农民自觉的清除田间病残株,并集中深埋或焚烧,降低菌源基数,减少发病几率。 进栽培技术一是要适时播种。 考虑到早春的“倒春寒”,我县一般以气温 5、稳定通过 10时为播种适宜期,浅丘河谷区以 3 月中旬为宜,二半山区以 3月下旬为宜。 为确保苗全、苗齐、苗壮,应大力推广玉米育苗移栽,具体可采用肥团、方格、玉米育苗盘等方式,尤其是油菜茬玉米,应在油菜收获前 20 过育苗移栽,可使玉米最危险的感病期(孕穗末期至抽雄期)大部分时间避开高温多雨的季节,从而减轻大斑病的为害。 二是要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既有利于玉米增产,又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减少荫蔽、降低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抑制和减轻大斑病的发生流行。 我县适宜的种植密度为2800(春玉米)3000(油菜茬)穴/亩,过稀不利于产量的提高,过密不利于田间通风透光。 三是要科学施肥。 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合理搭配,避免偏施氮肥,是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增强抗病力的重要措施。 底肥:优质农家肥 30004000元复合肥 50肥 50施,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