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秋湘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1内容摘要:
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分析; C、根据氯原子的最外层有 7 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得到一个电子分析; D、根据中子不带电分析. 解答: 解: A、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故说法错误; B、在原子中,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因此铬原子序数为 24,其质子数为 24,铬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52,因此其中 子数为 52﹣ 24=28,故说法错误; C、氯原子的最外层有 7 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得到一个电子即变成氯离子( Cl﹣ ),故说法正确; D、中子不带电,故说法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的构成、微粒的带电情况及质子数与原子序数的关系,难度不大. 11.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由 CH H CO、 CO2和 HCl中的某几种气体组成.将此混合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未见变浑浊,但混合气体的总体积减小,把剩余气体导出后,在O2中能够点燃,燃烧产物不能使白色 CuSO4粉末变蓝色.则原混合气体的成份是() A. HCl和 CO B. HCl、 H2和 CO2 C. CH4和 H2 D. CO 和 CO2 考点 :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 : 压轴实验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 根据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未见变浑浊,但混合气体的总体积减小,说明有气体被吸收;在 O2中能够点燃,燃烧产物不能使 CuSO4粉末变色说明没有水蒸气生成进行解答. 解答: 解: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未见变浑浊,一定不含二氧化碳气体,但混合气体的总体积减小,说明有气体被吸收,只能是 HCl气体,说明含有 HCl;在 O2中能够点燃,燃烧产物不能 使 CuSO4粉末变色说明没有甲烷和氢气,故原混合气体中含有 HCl和 CO,没有甲烷、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混合气体的组成判断,难度不大,做题时注意从物质反应的典型现象入手判断. 12.向硝酸银、硝酸铜、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铁粉,待完全反应后,再过滤.下列情况不可能存在的是() A. 滤纸上有 Ag,滤液中有 Ag+、 Cu2+、 Fe2+、 Mg2+ B. 滤纸上有 Ag、 Cu,滤液中有 Ag+、 Fe2+、 Mg2+ C. 滤纸上有 Ag、 Cu,滤液中有 Fe2+、 Mg2+ D. 滤纸上 有 Ag、 Cu、 Fe,滤液中有 Fe2+、 Mg2+ 考点 :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铁>铜>银,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 解: AgNO Cu( NO3) Mg( NO3) 2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铁粉,镁>铁>铜>银,铁不会与硝酸镁反应,故滤液中一定含有 Mg2+,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生成的铜与硝酸银能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 A、当铁粉量不 足时,只与部分硝酸银反应,生成银,仍有硝酸银剩余,故 A正确; B、在硝酸银与硝酸铜同时存在时,铁先与硝酸银充分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因此若滤纸上有 Cu,则滤液中一定没有 Ag+,故 B 不正确; C、当铁粉适量时,能与混合液中的硝酸银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银和铜,故 C 正确; D、当铁粉过量时,与混合液中的硝酸银和硝酸铜完全反应,生成银和铜,铁有剩余,故 D正确,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进行. 13.将下列物质投入水中时,吸收热量的是() A. 生石灰 B. NH4NO3固体 C. 浓硫酸 D. 苛性钠 考点 :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专题 :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记住常见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问题,根据物质溶于水的两个过程来分析. 解答: 解:物质向水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和分子的过程放出热量,吸收热量大于放出热量,整体就吸热,吸收热量小于放出热量,整体就放热,吸收热量等于放出热量,整体就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A、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B、 NH4NO3溶于水吸收热量; C、浓 H2SO4 溶于水 放出热量; D、 NaOH 溶于水放出热量; 故选 B. 点评: 知道物质溶于水的两个过程:物质向水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和分子的过程放出热量,吸收热量大于放出热量,整体就吸热,吸收热量小于放出热量,整体就放热,吸收热量等于放出热量,整体就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14.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正确的是() A. 天然气: CO B. 纯碱: Na2CO3 C. 熟石灰: CaO D. 烧碱: KOH 考点 :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 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 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 CH4,其俗名与化学式不相对应. B、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 Na2CO3,其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 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 Ca( OH),其俗名与化学式不相对应. D、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 NaOH,其俗名与化学式不相对应. 故选: 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5.下列各组溶液,只用一种试剂不能鉴别的是() A. Na2SO CuSO NaCl B. NaCl、 Na2CO Na2SO4 C. FeCl NaNO Na2SO 4 D. ( NH4) 2SO NH4Cl、 NaCl 考点 : 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 : 压轴实验题;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 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只用一种试剂可以鉴别,则需要与物质混合时产生不同的现象,据此解答. 解答: 解: A、使用氢氧化钡溶液,能与氢氧化钡混合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钠,产生蓝色沉淀的是硫酸铜,无现象的是氯化钠,使用一种试剂可以鉴别; B、这三种物质的阳离子相同,则反应只能是通过阴离子的反应进行鉴别,因此只使用一种试剂无法鉴别; C、观察颜色,浅绿色的为氯化亚铁,然后向剩余的两种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沉淀的是硫酸钠,无现象的是硝酸钠,只使用一种试剂可以鉴别; D、使用氢氧化钡溶液,无现象的是氯化钠,有刺激性气味且产生沉淀的是硫酸铵,只有刺激性气味的是氯化铵,可以鉴别;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 物质的鉴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 16.据报导,某地发生火灾,有三名小孩生还.这三名小孩采取的措施是:一边用湿毛 巾捂住嘴,一边低姿势前行.他们在逃生时主要利用了() A. 湿毛巾可以供给水分 B. 湿毛巾能吸收二氧化碳 C. 低姿势前行是因为地面附近气压低 D. 热空气密度小会上升,地面附近有毒气体相对较少 考点 : 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专题 : 化学与生活. 分析: 热空气密度小而上升,地面附近有毒气体较少,并且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湿毛巾可起到防毒面具的作用. 解答: 解:热空气密度小而上升,地面附近有毒气体较少,并且湿毛巾可起到防毒面具的作用,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烟尘中 毒. 故选: D. 点评: 生命重于泰山,在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如火灾、爆炸、中毒、触电、化学品腐蚀等,了解事故发生的原理,学会预防和防护的措施,是保障人身生命安全的第一要务. 17.厨房中的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 食用油 B. 白醋 C. 白糖 D. 食盐 考点 :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专题 :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 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解答: 解: A、食用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正确. B、白醋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C、白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 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取等质量 t2℃ 的 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 t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原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a> b=c B. 恢复至 t2℃ 时,析出溶质的质量 a> b=c C. 恢复至 t2℃ 时,三种溶质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D. 若继续降温至 t1℃ ,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考点 :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专题 :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根据在 t2℃ 时的 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分析原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B、根据在 t2℃ 时的 a、 b、 c 三种物质 的溶解度的大小分析析出溶质的质量的大小; C、根据溶液的变化分析溶液的状态; D、根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 解答: 解: A、由 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t2℃ 时的 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是: a> b=c,由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为 100%可知,溶质的质量分数 a> b=c.故 A说法正确; B、由于在 t2℃ 时的 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是: a> b=c.所以,分别蒸发等量水恢复至 t2℃ 时,析出溶质的质量 a> b=c.故 B 说法正确; C、由题意可知,将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析出晶体, 剩余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 C说法正确; D、由 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 a、 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在降温时析出晶体,得到的溶液仍是饱和溶液;由于 c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温时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故 D 说法不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能熟练运用溶解度曲线去解决问题,是解该题的关键. 19.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是() A. 将垃圾实行分类回收和无害化处理 B. 少用煤发电,多用风力发电 C. 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 行 D. 火力发电厂加高烟囱排放含 的烟尘 考点 : 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专题 : 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 A、根据将垃圾实行分类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即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进行解答; B、根据少用煤发电,多用风力发电,可以减少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排放,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进行解答; C、根据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可以减少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排放,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进行解答; D、根据火力发电厂加高烟囱不会减少含 的烟尘的排放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将垃圾实行分类 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即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保护和改善环境,故 A不符合题意; B、少用煤发电,多用风力发电,可以减少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排放,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故 B 不符合题意; C、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可以减少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排放,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故C 不符合题意; D、火力发电厂加高烟囱不会减少含 的烟尘的排放,不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故 D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 环保问。20xx秋湘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1
相关推荐
A.装药品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气体 C.停止加热时,应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 D.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后应倒放在桌面 5.某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发现水槽内水变成红色,其原因是 ( )。 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B.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C.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 D.没有进行均匀加热 6.“神舟六号”太空 舱利用
B. ① 一狼得骨 止 .。 ② 絮絮不 止 .。 C. ① 意 . 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 意 . 暇甚。 D. ① 而两狼之并驱如 故 .。 ② 故 . 水潦尘埃归焉。 1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 (1)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告诉了我们 的道理。 (2分 ) 14.请结合文章内容,参考示例,从下面两句中 任选一句
省 醴陵市浦口镇的南阳出口花炮厂发生火药爆炸事故 , 造成 13 人死亡, 1 人失联, 33 人受伤。 据此回答 下列问题: ( 1) 黑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下列跟 制火药同属于 中国 古代著名化学工艺的是 ( ) A. 青铜器 的制造 B. 指南针 的发明 C. 瓷器的烧制 ( 2) 黑火药的原料有木炭、硫磺、硝酸钾 等。 燃放 烟花爆竹时会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这种气体 是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益可观,而且净化了环境,变废为宝,治理了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牛粪等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其栽培技术如下:一、配料100 平方米堆料需要麦秸 1500 公斤、牛粪 1250 公斤、磷肥 40 公斤、石膏 40公斤、为 的石灰 50 公斤。 批用水浸泡,当麦秸均匀吸水后,分层堆放料场一边。 麦秸上铺一层石灰粉,喷淋 1 次水,再撒尿素,然后再铺一层麦秸,以此类推。 预堆完,用尿素
2、 45 片叶、有一定的绿叶面积时采用喷雾的方法进行叶面处理,使之吸收足够的药液才能死亡。 防除稻田水线杂草应在水稻移栽前或池埂上的豆类作物播种前用药。 若水稻移栽后或池埂豆类出苗后用药应采用加防护罩的喷头进行定向喷雾。 先计算出有杂草的面积,再根据不同杂草种类确定用药量。 防除水线上的稗草、牛筋草、猪殃殃等,每亩用 41农达水剂 150200 毫升;防治芦苇、水蓼、刺儿菜等,每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