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玉米节水灌溉技术内容摘要:
1、探讨我省秋玉米灌水适期和合理灌水量,我们于 1992 年进行了秋玉米灌水试验。 试验方法以当地灌水习惯为处理,按处理互的 75%、50%灌水量为、处理,每处理重复 3 次,另设仅灌出苗水的不灌处理为对照,试验小区 ,共 10 个小区,自来水浇灌,水表计量。 结果与分析同年 2 月 17 日由省水电厅、地、市水电局、地区农科所有关专家现场验收:亩灌水 34 立方米的亩产 斤,比当地习惯灌溉亩灌水 68 斤,节水 34 立方米,比不灌处理的亩增产 斤,比亩灌水量 51立方米的亩增产 斤,节水 方米。 初步摸索到秋玉米高产稳产的需水规律和敏感期的灌水量。 一、出苗期灌水与出苗关系处理、出苗期亩灌水量分别为3 2、0、5 立方米,不灌处理亩灌水量 方米。 播种当天灌 1 次(10立方米/亩),隔 4 天后再灌 1 次、供试品种为丹玉十三,种子出苗率达 96%、出苗期自然降雨仅 米,平均气温 氏度。 试验结果表明,在播种当天灌水的基础上,以处理灌水量为 15 立方米的出苗率高,达 灌水量增加,出苗率反而下降,如处理、分别为 但在出苗期灌 1 次水的出苗率最高,达 因此,在浇灌均匀、正常气温情况下,出苗期亩补灌少量(15 立方米)或仅出苗期灌 1 次为宜。 二、拔节、抽雄与灌水关系 1992 年秋玉米拔节、抽雄阶段,米,已能满足秋玉米正常生长发育,未行灌水。 但遇秋旱年份,若发现午间边行发生卷叶,必须及时灌水。 三、 3、灌浆期灌水技术问题本试验秋玉米 9 月 21 日抽雄,9 月 24 日进入灌浆前期,9 月 25 日各处理的植株,在午间边行发生卷叶现象,经测定,处理、和不灌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分别为 说明土壤含水量已不能满足玉米生理需求。 9 月 26 日立即对、分别每亩灌水 14、 立方米,9 月 27 日测得处理、及不灌处理的土壤含水率相应为 除不灌处理的玉米外,其他三个处理的玉米株叶恢复正常状况,说明土壤含水率在 处理),即可满足需水要求,除 10 月 4 日自然降雨 米补给土壤贮水外,于 10 月 16日、11 月 2 日对处理、分别进行亩灌水 12、9、6 立方米。 灌浆期灌水达到极显著增产效果。 从灌浆期 4、灌水与不灌处理的秋玉米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看,处理后期绿叶数下降缓慢,在收割前仍有 绿叶,而不灌处理后期绿叶数迅速减少,尚未完全成熟,已全部枯干,造成每穗粒数减少,千粒重比处理轻。 处理比不灌处理亩增产 斤。 按每公斤 ,管水工每亩 10 元,每吨水费 核算,处理比不灌处理亩增值 ,产投比 益显著。 说明秋玉米在灌浆前期、中期每次亩灌水 67 立方米能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小结:一、正常气温且无自然降雨时,出苗期灌水应在播种当天灌水,亩灌水 10 立方米,而后隔 34 天灌水,亩灌水 5 立方米,且灌水要均匀,这样可达到 90%、在正常年份,只要午间边行玉米株未发生卷叶,可不灌拔节、抽雄水。 三、灌浆期灌水应在灌浆前、中期、隔 6 至 7 天灌一次水,每次亩灌水 67 立方米。 这样能提高玉米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专利查询。秋玉米节水灌溉技术
相关推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里的 “
1、暖冬气候影响,啤酒大麦的分蘖增加,群体变大,生育超前,拔节提早,易遭受倒春寒冻害,并且使倒伏危险上升。 根据冬季气侯变暖的实际,在啤酒大麦生产上采取措施预防可能出现的冻害和倒伏,可以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 因地制宜选品种根据各地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选用合适的啤酒大麦品种。 一般黄淮之间选用冬性品种,江淮北部地区选用半冬性品种,江淮南部地区以春性品种为主,长江以南地区宜种植春性品种。
2、。 一般打顶时间,中肥地在7 月 20 日前后,高肥地可推迟到 7 月底。 三是打边尖。 在大暑前后,对荫蔽棉田还要打边尖,以控制棉株横向生长,每个果枝一般留 3果节。 此外,应及时抹掉主茎和果枝叶腋处长出的赘芽、疯杈。 及时化学调控对旺长棉田,按照少量多次原则,每亩要用缩节胺 克,兑水 1520 公斤,喷施在棉株表面,以控制棉株长势。 在棉花打顶后 78 天,一般每亩用缩节胺35 克,兑水
2、每亩折纯氮为 5 公斤,五氧化二磷 68 公斤,氧化钾 57 公斤。 床期间,应重点防治菜青虫和蚜虫。 该技术适宜于整个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二、择土壤疏松肥沃、靠近水源、灌排方便的旱地或早中稻茬口进行育苗。 苗床及大田比一般为 15 左右。 稻收割前及时排水,保持田间适度湿润。 水稻收获后立即挖好“三沟”。 足基肥、适期早栽、保证移栽质量。 茬移栽油菜根系浅、土壤易板结,后期易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