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育成南方稻区惟一节水抗旱稻“标准品种”内容摘要:

2、国家审定的粳型旱稻品种;“沪旱 7 号”也已通过上海的审定。 干旱已成为中国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水稻生产用水占全部农业用水量的七成,消耗了中国总用水量的一半左右。 发掘节水抗旱种质资源,培育和推广节水抗旱稻,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缓解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出路。 上海旱稻研究项目已育成的 3 个通过审定的节水抗旱稻品种,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北、浙江、江西、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的干旱地区。 目前累计推广面积已达 53496 余万亩,增产稻谷 3 亿公斤,节约水资源 16 亿吨,实现经济效益 589 亿元。 与抗旱稻相配套的节水栽培技术也在趋于成熟,在一些种植区域,节水可达 50,而且还可在坡 3、耕地实现水土保持,减少近七成的泥沙流失。 据了解,上海还在国内首次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水稻抗旱性鉴定与评价体系,形成“土壤水分梯度鉴定法”,实现在田间条件下进行全生育期的抗旱性准确鉴定。 目前这一鉴定平台已成农业部指定的平台,向国内外开放使用。 同时这一技术体系还筛选出 86 份节水抗旱种质资源,获得一批综合性状较为优良的种质,向国内其它研究单位提供各类节水抗旱资源千余份次,广泛应用于各地旱稻育种和研究之中。 在国家“863”计划、上海科技攻关计划及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长期资助下,上海旱稻研究项目已取得突破性成果。 上海成为中国旱稻研究的主要中心。 旱稻的推广已形成节水、节能、减污和水土保持四大经济社会效应。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