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内容摘要:

1、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危害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 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选育和推广抗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 沈阳市平均发病率不过 6%,但在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丝黑穗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特别是 19961998 年大面积种植的掖单 13 及近几年的沈单 16 造成玉米丝黑穗病爆发性流行。 发病率在 严重者达到 46%,损失惨重。 丝黑穗病属绝产型病害,感病率每增加 1%,玉米约减产 100顷左右。 当前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越来越频繁,危害越来越严重,已成为沈阳市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防治和解决玉米丝黑穗病已是迫在眉睫。 2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症状玉米丝黑穗病 2、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经发病,首先破坏雌穗,发病率等于损失率。 有些品种在幼苗长出 67 片叶时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病苗矮化,节间缩短,叶子密集,叶片发亮,颜色深,株型扭曲。 但有的品种苗期症状不明显,到抽雄或出穗后才有雄花和果穗上表现明显的症状。 病株雄花的部分小花受害,花器变形,颖片增长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瘿,呈灰褐色,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花序被破坏变成黑穗。 果穗外观短粗,无花丝,苞叶叶舌长而肥大,大多数除苞叶外全部果穗变成菌瘿,成熟时苞叶开裂散出黑粉;内混有许多丝状物即残留的维管束组织,故名丝黑穗病。 绝大多数雄花和果穗都表现黑穗症状,少数病株果穗为黑穗而雄花正常。 3 玉 3、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与规律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丝轴黑粉菌(属于担子菌亚门。 病部散出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在中性或偏酸性条件下有利于萌发,冬孢子在土壤、粪肥上越冬可存活两年以上。 丝黑穗病是以土壤和粪肥传病为主,病害的流行决定于土壤内越冬菌源数量,播种时期环境因素以及品种抗病性等的影响。 病的环境条件与侵染规律玉米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条件及播种深度与发病的关系密切。 土壤墒情好、土温高、出苗快,发病率低,反之发病率高。 播种过深也是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 冬孢子侵染玉米幼苗适宜温度为2128,和较低或中等土壤含水量。 冬孢子萌发不需要生理休眠后熟过程,离体干藏的菌粉侵染力可持续保持 5a 以上,在 4、土壤中活力为 35a,至第三年仍可致病。 侵染水平与土壤中冬孢子的数量有关。 该菌属系统侵染,从种子萌发到七叶期对玉米幼根和幼芽都能侵染其中以胚芽侵染为主,分生区为有效侵染点,侵染高峰从临近出苗到三叶期。 幼苗生长适温与冬孢子萌发的适温一致。 当种子发芽,病菌萌发,开始侵染幼苗;病菌随着植株生长而生长,最后于成熟期侵染穗部成黑粉病菌一年只侵染一次,不发生再侵染。 源数量沈阳市春玉米几乎全部是连作,很少轮作,土壤中的病源体逐年大量积累,只要环境适合就容易发病。 其次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菌源数量相应的增加,这是丝黑穗病逐年加重的重要人为因素。 子的活 5、力和种植品种的抗性种子的活力低芽势弱,使种子出苗慢、抗病能力弱,因此大大增加了植株的感病机率,更重要的是品种本身对丝黑穗的抗病力,由于病原菌生理小种的改变及品种自身的抗病能力,乎都有不同程度地感丝黑穗病,这使丝黑穗病流行提供了条件。 4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对策针对丝黑穗病是土壤带菌传病为主和幼苗侵染病害的特点,除选用抗病品种外;采用轮作减少侵染及加强田间管理改善土壤环境降低侵染机率,通过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杀灭病原菌的方法防治丝黑穗病。 高种子质量、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时要选用抗丝黑穗病能力强的发芽势高的当年新种子;这是最经济有效环保科学的防病手段。 种子要求芽率及芽势都在 85%以上的新种子,杜绝芽势低或陈种子在病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