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内容摘要:
,以产学研合作发展理事会为平台, 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等航空制造企业、四川航空公司等民航企业、空军航利集团等军工科技企业以及区域内相关企业(如新加坡宝利根(成都)精密工程有限公司、银海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战略合作,融专业入产业,引企业进校园,市场化运作, 引进企业 的产品、设备、技术、管理及资金,参照企业的技术水准,校企共建 6 个以专业群共享的实训平台为 “基体 ”,以适应各专业职业岗位特点的专业实训室为 “触角 ”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学生校内顶岗实习场所和开展社会服务的阵地,实现工学结合校内化,逐步形成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以在川航空工业企业、民航企业为主要合作伙伴,整合社会资源,拓展校企合作渠道,使每个重点建设专业拥有 8 个以上稳定的、能实现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并逐步形成校外实训基地网络,覆盖专业群相关专业。 ——立足长远发展,建立校企双 方参与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的兼职指导教师(或师傅),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使顶岗实习比例达到 95%以上,保障半年顶岗实习时间和质量。 建设要点: 1. 新增 4700 平方米校内实训室场地,确保各项目建设方案的顺利实施; 2. 置 6 个重点专业教学设备,建成精密模具制造实训车间、电子测量与信号处理实训室、网络工程实训室、计算机软件生产工厂、客舱服务实训室等 16 个生产性实训室(车间),并投入使用; 3.新增 20 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4. 建立生产性实训车间市场化运作管理机制并配套制订相关制度。 建设要点: 1. 自筹资金 2560 万元,新建 25387 平方米实训场地; 2. 购置 6 个重点专业教学设备,建成航空零件无损检测中心、航空发动机结构实训室、电子制造工艺实训车间、计算机图形艺术制作工厂、民航运输实训室等 12 个生产性实训室(车间),切实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 3. 完善和修订生产性实训车间市场化运作管理机制并配套制订相关制度;探索与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 4. 新增 20 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建设要点: 1. 购置 6个重点专业教学设备,建成 数控系统维修实训室、模具设计室、复合材料实训室、航空电子设备运行与维修实训室等 13 个生产性实训室(车间); 2. 建成 6 个 “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 ”的区域共享型、综合型、开放型的实训基地; 3.新增 30 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校外稳定的实训基地达 120 个以上; 4.总结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和 6个重点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形成建设成果; 5.总结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经验,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 3 建设内容 2020 年 2020 年 2020 年 分项 目标 及 年度 建设 要点 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师资队伍 建设 建设目标: 进一步深化学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与办法,构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需要的教师引进、培养、评价及聘用体系,形成激励机制 ; 加大师资引进、培养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建设一支由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 “持照(证) ”骨干教师 、 “双师 ”型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 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师团队。 ——系统分析学院现有师资队伍状况,建立 “双师 ”素质和 “双师 ”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模型。 ——针对教师 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这一薄弱环节,按照 “技高为师,身正为范 ”的理念,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企业工作锻炼、承担科技项目工作、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专职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通过聘请来自企业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来 突破 制约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师资 “瓶颈 ”问题,使各专业的职业性课程逐步由兼职教师讲授,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兼职教师动态管理制度,形成 素质优良、 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在建设期内,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航空机电设备维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航空服务 6 个重点专业及相关 专业通过多种方式,培养 和引进 12名高水平专业带头人, 30名 以上 的 “双师型 ”专业骨干教师 , 聘请 30 名以上专家顾问 和 110 人以上的兼职教师 ,建成 400 人左右的兼职教师库。 建设要点: 1. 制订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相关制度;制订 6 套师资队伍培养计划; 2. 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或聘任 8 名专业带头人;培养或聘任 17 名骨干教师; 培 养 25 名 “双师 ”素质教师;聘 请 26 名高水平专业顾问;聘请 24 名兼职教师; 3.相关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培养 6 名专业带头人,培养 16名骨干教师,培养 7 名 “双师 ”素质教师、聘请 16 名专家 顾问、聘请 20 名兼职教师; 建设要点: 1.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相关制度; 2. 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或聘任 8 名专业带头人;培养或聘任 27 名骨干教师;培养 35 名 “双师 ”素质教师;聘请 30 名高水平专业顾问;聘请 64 名兼职教师; 3.相关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及聘请专业带头人 5 名;培养骨干教师 25 名;培养 “双师型 ”及 “双师 ”素质教师 11 名;聘请专家顾问 15 名;聘请兼职教师 29 名。 建设要点: 1.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相关制度; 2. 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或聘任 12 名专业带头人;培养或聘任 32 骨干教师; 培养 47 名 “双师 ”素质教师;聘请 32 名高水平专业顾问;聘请 115 名兼职教师; 3.相关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及聘请专业带头人 7 名;培养骨干教师 21;培养 “双师 ”素质教师 23 名;聘请专家顾问 8名;聘请兼职教师 45 名。 4 建设内容 2020 年 2020 年 2020 年 分项 目标 及 年度 建设 要点 重点 专业 及专 业群 建设 课程 体系 与 教学 内容 改革 建设目标: 充分利用四川地区航空产业链完整的优势,实施深度校企合作, 依托行业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并实践 “工作驱动,学做 合一 ”、 “工学交替 校企双循环 ”、 “能力(技能)本位,模块化 ”、 “„2+1‟校企全程合作订单培养 ”、 “„2++‟ 校企阶段合作定制培养 ”、 “工学结合,项目驱动 ”、 “工学交替,项目导向 ”等多种形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制订课程质量标准,共同建设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 ——把航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文化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源泉,以职业岗位知识、技能、经验、态度要求为依据,确定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排序,构建体现职业岗位(群)针对性的课程体 系。 ——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与建设 “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相结合、 “知识与能力 ”相结合、 “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 ”相映衬的 “教、学、做 ”合一的一体化课程。 ——把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作为制定质量标准的依据,健全理论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规范教书育人行为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标准,完善专业教学标准。 ——校企 共建具有行业先进理念、体现行业主流技术和标准、反映专业技术应用(工作)流程与内容、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形成形式 多样的立体化优质教学 资源。 到 2020 年, 在 6 个专业群 中 形成 多种形式工学结合 的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建设 23 门 工学结合精品课程 、 25 门 优质核心课程;编写 13 本 国家规划教材,出版 22 本高职高专教材(含立体化教材 )、 27 本 校本特色教材, 开发 20 个工种培训 资源 包。 建设要点: 1.完成 6 个重点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制定 6 个重点专业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3.创新 6 个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定 12 个班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 4.制定 6 个重点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改革方案,形成成套的课程教学基本文件(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等); 5. 确定 48 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工学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23 门)建设方案; 6.充实现有 7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内容。 7.确定 20 个工种(技术)培训资源包开发负责人; 8.确定 62 本教材负责人,并制订编写方案; 9.主编出版 8 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出版 4本普通高职教材。 编写 5 本校本特色教材。 建设要点: 1.依托行业,共同制定 6 个专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2.新增 13 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 3.完善 6 个重点专业课程建设教学基本文件; 4.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11 门,建设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 8 门。 5.主编出版 4 本国家 “十一五 ”规划高职教材;主编出版 13本普通高职教材;编写 10 本校本特色教材。 6.完成 7 个工种(技术)培训资源包建设任务。 建设要点: 1.新增 14 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 2.形成 6个重点专业具有示范效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3.建成 23 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建成 25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完成改革建设总结报告。 4.完成 13 个工种(技术)培训资源包建设任务,形成总结报告。 5.主编出版 1 本国家 “十一五 ”规划高职教材;主编出版 5 本普通高职教材;编写 12 本校本特色教材。 5 建设内容 2020 年 2020 年 2020 年 分项 目标 及 年度 建设 要点 其它项目建设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建设目标: 采取政府指导、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的方式,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平台,整合、共建和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使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 , 推动四川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建立四川省高职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库数据标准。 ——搭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资源管理与应用体系。 ——形成四川省高职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运行机制的相关工作文件与技术规范。 ——汇集国内外 优质 高等职业 教育教学资源,供全川乃至全国职业院校分享,发挥辐射作用。 建设要点: 1.进行平台软硬件基础建设,开展调研、招标以及基础框架建设; 2.制订优质教学资源标准规范; 3.设计优质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系统,开发系统管理软件。 建设要点: 1.购置数据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基础软件系统,建成优质教学资源平台; 2.制订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 3.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 4.完成各重点专业资源库建设。 建设要点: 1.完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2.发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相关 论文 2 篇以上。 高等 职业 教育 改革 与 发展 研究 建设目标: 学习借鉴国 内 外先进职教理念,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创新和丰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性功能作用,为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科学实施,形成一批应用研究成果。 ——完成项目的研究工作,形成系列研究报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出版研究专著 50 篇(本)以上,形成 510 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以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高职教育研究服务。 建设要点: 1.引进(聘任) 24 名高水平专职研究人员,建设一支由50 名以上人员组成的优秀研究团队; 2.申请 4 个省级研究课题,立项 40 个左右校级课题; 15个左右课题结题; 3.完成 15 个项目研究报告;发表论文 20 篇以上;出版著作12 本;申报省教育厅以上研究成果 3 项以上。 建设要点: 1.选派 5 名以上优秀专兼职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出国交流考察;选送 10 名以上专兼职教育教学研究骨干人员到境外或省外学习,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优秀团队建设; 2.完成 20 2020年立项课题的研究任务; 2020 年新立项15 个 左右课题; 3.完成 15 个以上项目研究报告,指导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相关项目的实施;发表论文 30篇以上,发挥先导和促进作用;出版著作 12 本;申报省级教育成果 5 项以上。 建设要点: 1.引进(聘任) 24名高水平专职研究人员,健全机制,建成一支由 50 名以上专兼职人员组成的优秀研究团队; 2.完成 4 个省级、 50 个以上校级课题研究; 3.完成项目研究总报告;发表论文 50 篇以上;出版著作 24本;申 报 省教育厅以上教育研究成果 8 项以上。 6 建设内容。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生产无公害大豆对环境的要求和病虫害防治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国家对“无公害大豆安全质量”标准发布之前,我们应当执行农业部 1995 年发布的“绿色食品大豆”农业行业标准,这项行业标准对绿色食品大豆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标准规定:绿色食品大豆的原料产地环境,必须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大气、水质、土壤标准;在感官上,应当具有正常大豆的色泽和气味,不得有发霉变质现象。
生姜田间管理注意四点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要是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它对于提高产量、增进品质有着重要作用。 水肥管理生姜生长期间,要经常使畦面保持湿润,不旱不涝。 八九月是生姜生长最快的时期,同时又继续长杈子,生侧枝,结子姜,需要大量的水分和养分,因此要加强水肥供应。 用沟灌或浇灌都可以,高温季节要在早晚浇水,防暑降温;干旱时每 10 天左右灌水一次;暴雨后要迅速排涝,使畦沟畅通。 生姜一般要追肥二三次。 第一次苗高 23
省农业专家为种好优质小麦的支招
1、省小麦品质区划是怎样的。 我省地处南北过渡地带,跨越全国两大小麦生态区。 淮河以北属于北方冬麦区的黄淮麦区,以种植半冬性或春性的白皮小麦品种为主。 淮河以南属于南方冬麦区的长江中下游麦区,以种植春性的红皮小麦为主。 我省小麦品质区划分为三个区:(1)淮北砂礓黑土白皮强筋麦区;(2)沿淮、江淮地区弱筋麦区;(3)淮北中部地区中筋麦区。 我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总体思路是:实施“抓两头
省植保站 防治稻飞虱停用吡虫啉
治稻飞虱停用吡虫啉 近期,受台风影响,我省水稻重大病虫偏重发生,特别是水稻迁飞性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在沿江和皖南稻区中等偏重至大发生,对水稻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大水稻病虫防治力度,全力以赴打赢水稻病虫防治硬仗。 省农委植保总站专家张启勇说,也就是说,当田间飞虱百丛虫量达 1000 头时,要立即喷药防治。 有水的田块,药剂可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