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内容摘要:
1、、发病症状发病初期表现为从心叶开始出现黄绿条纹,以后逐渐发生卷曲向下弯,枯株渐渐矮化,叶片失绿,最后整株枯死。 二、发病规律观察发现,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有三个明显高峰:第一个高峰期为 7 月上旬,发病原因是由于秧苗被第一代灰飞虱危害,被害植株将病毒带到大田造成的;第二个高峰期为 7 月底至 8 月初,秧苗移栽大田后受二代灰飞虱危害造成的;第三个高峰期出现在 8 月中旬,是第三代灰飞虱若虫和成虫传毒所致。 三、发生特点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移栽时间、不同品种,发病轻重不同。 直播田块重于移栽田块;大麦茬直播田块重于小麦茬直播田块;早栽田块重于晚栽田块;人工移栽田块重于机插田块。 四、地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 2、用抗病、耐肥、抗倒水稻品种是控制条纹叶枯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期对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程度影响较大,播期越早,秧苗越易遭受灰飞虱危害。 因此,适当推迟播期,适期迟播,可显著减轻病害的发生。 一般旱育秧播期以 5 月 15 日左右为宜。 尽量避过灰飞虱为害期。 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团力结构,可减轻发病。 肥土质,适当控制化肥用量,注意增施磷钾肥及硅肥,促使水稻健壮生长,增强稻株对病害的抵抗力。 少病的传染源。 杂草是灰飞虱活动的重要场所,要加大对水稻秧田及大田周围杂草的清除力度,以恶化灰飞虱的生存环境,减少过渡寄主,截断寄主链,可减轻发病。 五、少病菌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坚持“切断毒链,治虫控病”的药剂防治策略,多环 3、节控制灰飞虱数量,防控病菌传播。 效压低虫源基数。 结合麦田穗期病虫总体防治兼治一代灰飞虱,组织专业队对虫源田、“四边”杂草上的灰飞虱进行统一防治。 在药剂选择上,应选用呲虫啉、敌敌畏及其复配剂为主,施药时要适当增加药量和用水量,确保防治效果。 少传毒机会。 5 月下旬至 6 月上中旬一代灰飞虱成虫迁入秧田为害,秧床揭膜后应立即开始防治。 第 1 次用药后要每隔 35 天防治一次。 可选用程度性好的农药如呲虫啉等与速度性强的农药如混灭威等进行防治,移栽前 23 天用好起身药,做到带药移栽。 轻病害发生。 6 月中旬水稻移栽后,一代灰飞虱大量迁入大田危害,水稻活棵后应立即用药防治。 至 7 月中旬以后,结合水稻其他病虫整体防治兼治二、三代灰飞虱低龄幼虫,以减轻病害发生。 专利查询。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相关推荐
1、着农业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有农民将部分水稻田改种柑桔,以提高经济效益。 现就水稻田改种柑桔应注意的技术要点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种桔水田的选择柑桔根系需要疏松透气、肥沃湿润的土壤环境。 因此种桔的水田应选择地势平坦宽阔,光照充足,能灌能排,土性良好的地段。 切忌选择地势低洼、积水难排和冬季冷空气易沉积难排出的深峡谷水田地段。 、打破犁底层水稻因根系浅,经长期耕作,渍水土粒高度分散
1、头瘟)防治水稻穗颈瘟又叫“叩头瘟”,在水稻孕穗期浸染,出穗后表现症状,发现穗颈瘟症状后往往已经错过了防治最佳时期,所以防治穗颈瘟的最佳方法是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做好叶瘟防治的前提下,在水稻孕穗初期和齐穗期采用药剂进行喷防。 水稻稻瘟病已是鸡西地区多发性病害,今年在鸡东县和鸡西市郊发生了叶瘟,随着天气好转气温升高和采取了化学防治,稻瘟病的发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1、稻条纹叶枯病,我市自 1998 年零星发生以来,呈逐年加重趋势。 2004 年呈大流行态势。 为此,我们在深入调查了解发生特点的基础上,积极优化防治技术,在病害大发生之年,取得了全市大面积水稻安全过关的好实绩。 一、发生特点(一)传毒昆虫量大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带毒并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 该病害的发生与灰飞虱的发生量以及带毒率有密切的关系。 据调查,麦田 3
开发经验都是至关重要的。 组织中至少 有一至两名主要设计者有着组织或参加一个完整同类项目的经验。 人们往往只注意到 MIS的技术特征,忽视了 MIS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项目,更是一项系统工程,还具有复杂性、曲折性、长期性、社会性,从而把企业 MIS 的重担寄托在程序员身上。 这样程序员往往身兼业务分析、 MIS 规划、 MIS 开发数职,任务繁重却又精力有限,影响了其最根本的工作 —— 程序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