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无水层灌溉2方法要点内容摘要:
1、 方法要点 所谓水稻无水层灌溉,就是在水稻秧苗返青后不再在田面上积水,而是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的需要,使土壤保持 70%含水量。 按常规一季水稻约需灌水 12 次,而采用这种灌溉技术,只需 2 次,灌溉水量节省一半多。 而早晚稻平均亩产分别比对照增加 这项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并不复杂,现在介绍其中两种。 第一种称之为湿种旱育。 湿种,就是在插秧(或抛秧)、返青期间,田里“半水半露”,保持土壤充分湿润,以利于秧苗的返青。 早育,就是在水稻返青以后田间“只湿不淹”,不再让田面保持水层,而是利用降雨或少量“沟灌”来补充水量。 只在水稻对水分最敏感的关键时期(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分蘖前期)保持土壤饱和含水量,而在其他 2、生长期内,田间水分只占饱和水量的 70%就能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这种方法比常规灌溉技术节水节电 1/2 左右,适宜在基本能解决灌溉水源的灌区。 第二种是旱种旱育。 这种方法又叫全程旱育,也就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不淹灌,完全利用雨水或少量的几次“沟灌”或喷灌补充水量,用地膜覆盖保持土壤水量。 这种方法可节约灌溉水量 2/3 左右,还可以不用田埂,适宜在水源不足的灌区。 该方法的秧苗栽植方式分为移栽秧苗和直播两种,移栽秧苗的具体做法是:先深施基肥,然后分畦整地,畦宽为 2 米,再在畦上覆盖地膜,并在地膜上按种植密度打上浅孔,然后像种菜那样种上稻秧,浇一次“活根水”,以利于秧苗扎根返育。 秧苗最好选用旱育秧, 3、因为这种秧苗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直播秧苗的具体做法是:先在畦面根据行距耙出浅沟,然后将已催芽的谷种条播或点播在沟底,盖上少量细土,再把浅沟之间垄起的土壤用地膜覆盖起来,这样,既有利于雨水集中流向稻根,又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 应用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舍得占地开“丰产沟”。 无水层灌溉主要靠“沟灌”来补充水量,所以田间要开有一定密度的水沟,水沟宽 25 厘米、深 20 厘米左右,采用“湿种旱育”时水沟间距建议为 4米,最大不超过 8 米,采用“旱种旱育”时水沟间距以 2 米为宜。 其次要科学施用化学除草剂,解决草荒问题。 第三要因地制宜地选定种植密度,全程旱育密度可稀至 5000 丛。 专利查询。水稻无水层灌溉2方法要点
相关推荐
备研究的市场或产品范畴。 ( 2)探察确定市场细分变量。 这个阶段也称为尝试性调查阶段。 目的是探察可能影响顾客购买决策的各种因素。 调查的方法主要有开放式面谈、个性特征细分、决策行为细分等。 ( 3)正式调查。 根据已确定的变量设计正式的调查问卷,设计抽样样本,开展正式调查。 ( 4)统计与预测分析。 对正式调查的问卷进行分析
高,业务人员大大减少,给个人身兼多职带来可能,因而 导致控制风险。 再次,流程化管理进一步密切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跨职能部门的流程管理使得某个环节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其他流程的运作。 过去职能化的管理也许还有绕过某些环节变通的方法,而集成系统就必须经过每个流程。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将直接影响到后续流程的实施。 最后,由于集成系统采用的是单一数据库,所有的数据采取一次性单点输入
project .............................................................................................. 24 Contents of the project .....................................................................
家族成员在维护企业利益行动上的一致性。 为了共同的家族利益,家族成员一般情况下不会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不法行为公之于众,更不大可能向政府相关部门或司法机关主动坦承企业过错而自愿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丧失既得利益,断绝与其曾朝夕相处的家(族)人之间的亲情。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做是不符合人性的特点的,进而更不必担心“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 可以这样认为
1、般苗期吸收量不多,随着移栽返青、长叶、分蘖,发根,营养体逐渐增大,吸肥量也相应提高,到抽穗前达最高,以后又逐渐减少。 各生育时期对三要素的吸收量,随不同类型品种而异,而且受施肥水平、不同营养元素和灌溉等条件的影响。 对氮的吸收,以返青后至分蘖盛期最高,吸氮量约占总量的 5060%,幼穗发育期次之,约占 3040%,结实成熟期仅占吸氮总量的 10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