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无水层灌溉2方法要点内容摘要:

1、 方法要点 所谓水稻无水层灌溉,就是在水稻秧苗返青后不再在田面上积水,而是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的需要,使土壤保持 70%含水量。 按常规一季水稻约需灌水 12 次,而采用这种灌溉技术,只需 2 次,灌溉水量节省一半多。 而早晚稻平均亩产分别比对照增加 这项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并不复杂,现在介绍其中两种。 第一种称之为湿种旱育。 湿种,就是在插秧(或抛秧)、返青期间,田里“半水半露”,保持土壤充分湿润,以利于秧苗的返青。 早育,就是在水稻返青以后田间“只湿不淹”,不再让田面保持水层,而是利用降雨或少量“沟灌”来补充水量。 只在水稻对水分最敏感的关键时期(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分蘖前期)保持土壤饱和含水量,而在其他 2、生长期内,田间水分只占饱和水量的 70%就能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这种方法比常规灌溉技术节水节电 1/2 左右,适宜在基本能解决灌溉水源的灌区。 第二种是旱种旱育。 这种方法又叫全程旱育,也就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不淹灌,完全利用雨水或少量的几次“沟灌”或喷灌补充水量,用地膜覆盖保持土壤水量。 这种方法可节约灌溉水量 2/3 左右,还可以不用田埂,适宜在水源不足的灌区。 该方法的秧苗栽植方式分为移栽秧苗和直播两种,移栽秧苗的具体做法是:先深施基肥,然后分畦整地,畦宽为 2 米,再在畦上覆盖地膜,并在地膜上按种植密度打上浅孔,然后像种菜那样种上稻秧,浇一次“活根水”,以利于秧苗扎根返育。 秧苗最好选用旱育秧, 3、因为这种秧苗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直播秧苗的具体做法是:先在畦面根据行距耙出浅沟,然后将已催芽的谷种条播或点播在沟底,盖上少量细土,再把浅沟之间垄起的土壤用地膜覆盖起来,这样,既有利于雨水集中流向稻根,又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 应用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舍得占地开“丰产沟”。 无水层灌溉主要靠“沟灌”来补充水量,所以田间要开有一定密度的水沟,水沟宽 25 厘米、深 20 厘米左右,采用“湿种旱育”时水沟间距建议为 4米,最大不超过 8 米,采用“旱种旱育”时水沟间距以 2 米为宜。 其次要科学施用化学除草剂,解决草荒问题。 第三要因地制宜地选定种植密度,全程旱育密度可稀至 5000 丛。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