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内容摘要:
状又称细菌性心腐病。 苗期染病在叶片或叶鞘上出现褐色小斑,后扩展呈紫褐色长条斑,有时与叶片等长,边缘清楚。 病苗枯萎或病叶脱落,植株矮小。 成株期染病先在叶片基部中脉发病,初水浸状黄白色,后沿脉扩展上达叶尖,下至叶鞘基部形成黄褐至深褐色的长条斑,病组织质脆易折,后全叶卷曲枯死。 叶鞘染病呈不规则斑块,后变黄褐,最后全部腐烂。 心叶发病,不能抽出,死于心苞内,拔出有腐臭味,用手挤压有乳白至淡黄色菌液溢出。 孕穗期当人穗苞受害,穗早枯,或有的穗颈伸长,小穗梗淡褐色,弯曲畸形,谷粒变褐不实。 病原 燕麦(晕疫)假单胞菌,属假单胞杆菌属细菌。 1978 年后又改称为 菌体单细胞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 (m),极生鞭毛 1,多为 1芽孢,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在肉汁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污白色隆起,不产生褐色素和荧光素。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在病残体或病种子上越冬,病菌借水流、暴风雨传播蔓延,从稻苗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特别是秧苗受伤或受淹后发病重。 高温、高湿、阴雨有利于发病。 偏施氮肥,发病重。 高秆品种较矮秆品种抗病。 防治方法(1)建立合理排灌系统,防止大水淹没稻田,及时排水。 (2)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增强植株抗病力。 其它方法参见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专利查询。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水稻吸肥与施肥时期界限确定
1、般苗期吸收量不多,随着移栽返青、长叶、分蘖,发根,营养体逐渐增大,吸肥量也相应提高,到抽穗前达最高,以后又逐渐减少。 各生育时期对三要素的吸收量,随不同类型品种而异,而且受施肥水平、不同营养元素和灌溉等条件的影响。 对氮的吸收,以返青后至分蘖盛期最高,吸氮量约占总量的 5060%,幼穗发育期次之,约占 3040%,结实成熟期仅占吸氮总量的 1020%左右。
论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的发展与对策
家族成员在维护企业利益行动上的一致性。 为了共同的家族利益,家族成员一般情况下不会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不法行为公之于众,更不大可能向政府相关部门或司法机关主动坦承企业过错而自愿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丧失既得利益,断绝与其曾朝夕相处的家(族)人之间的亲情。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做是不符合人性的特点的,进而更不必担心“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 可以这样认为
水稻无水层灌溉2方法要点
1、 方法要点 所谓水稻无水层灌溉,就是在水稻秧苗返青后不再在田面上积水,而是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的需要,使土壤保持 70%含水量。 按常规一季水稻约需灌水 12 次,而采用这种灌溉技术,只需 2 次,灌溉水量节省一半多。 而早晚稻平均亩产分别比对照增加 这项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并不复杂,现在介绍其中两种。 第一种称之为湿种旱育。 湿种,就是在插秧(或抛秧)、返青期间,田里“半水半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