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内容摘要:

状又称细菌性心腐病。 苗期染病在叶片或叶鞘上出现褐色小斑,后扩展呈紫褐色长条斑,有时与叶片等长,边缘清楚。 病苗枯萎或病叶脱落,植株矮小。 成株期染病先在叶片基部中脉发病,初水浸状黄白色,后沿脉扩展上达叶尖,下至叶鞘基部形成黄褐至深褐色的长条斑,病组织质脆易折,后全叶卷曲枯死。 叶鞘染病呈不规则斑块,后变黄褐,最后全部腐烂。 心叶发病,不能抽出,死于心苞内,拔出有腐臭味,用手挤压有乳白至淡黄色菌液溢出。 孕穗期当人穗苞受害,穗早枯,或有的穗颈伸长,小穗梗淡褐色,弯曲畸形,谷粒变褐不实。 病原 燕麦(晕疫)假单胞菌,属假单胞杆菌属细菌。 1978 年后又改称为 菌体单细胞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 (m),极生鞭毛 1,多为 1芽孢,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在肉汁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污白色隆起,不产生褐色素和荧光素。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在病残体或病种子上越冬,病菌借水流、暴风雨传播蔓延,从稻苗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特别是秧苗受伤或受淹后发病重。 高温、高湿、阴雨有利于发病。 偏施氮肥,发病重。 高秆品种较矮秆品种抗病。 防治方法(1)建立合理排灌系统,防止大水淹没稻田,及时排水。 (2)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增强植株抗病力。 其它方法参见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