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秧期间几种病害防治内容摘要:

1、稻育秧期间,秧苗常发生绵腐病、立枯病、青枯病和烂秧等病害,如防治不及时,影响培育壮秧,严重者造成秧苗短缺。 绵腐病属真菌病害。 绵腐病多发生在 3 叶期前,长期淹水的水秧田。 播种后遇低于 10以下的低温,秧苗根系活力减退,吸收水肥能力下降,引起根系生长停滞,秧苗抗性减弱,为绵腐病菌提供了侵染条件。 病菌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生长旺盛,乘虚浸入秧苗,造成烂秧。 秧苗 3 叶期前后,气温愈低,持续的时间愈长,烂秧就愈重。 一旦发生绵腐病,应及时施药防治。 每亩用敌克松 秧于一叶一心期,以 1600700 倍液均匀喷施预防;半旱早育秧于发病初期,以 1300500 倍液均匀喷施。 水秧田应及时换清水串灌 23 次,并 2、排水落干,以提高土温。 每亩秧田用硫酸铜 50 克兑水 50 公斤喷洒,防治效果很好。 立枯病水稻苗期立枯病分为病理性立枯病和生理性立枯病两种类型。 要有禾谷镰刀菌、腐霉菌、根霉菌、木霉菌以及丝黑菌等危害引起。 病菌侵染以灌溉水及土壤传播为主。 由镰刀菌浸染引起的秧苗枯萎,凡是用旱地土壤作苗床土,发病的可能性较大。 其症状是秧苗生长不良,叶鞘出现褐色病变,并逐渐腐烂,根部呈现褐色,叶片卷缩,发黄凋萎,最后褐枯死亡。 从感染病菌的床土断面看,能明显地见到部分白色或淡红色的霉斑。 由腐霉菌引起的立枯病,先是叶鞘出现褐色,秧苗生长衰退。 它与由镰刀菌引起的病症区别,主要是地上部分呈现的褐色要淡一些,床土表面不出现白色 3、或淡红色的霉斑,根与地上部分呈现出被水浸渍状,并发生腐烂坏死现象。 由根霉菌引起的立枯病,开始时在种子周围长出白色棉絮似的霉斑,发展迅速,23 天秧盘内全布满霉斑。 造成种子发芽不良和幼苗生长瘦弱,叶鞘和叶呈现淡褐色,基部膨大,根部吸收功能发生障碍,根尖端肥大,根短变为褐色。 由木霉菌引起的立枯病,其症状从出芽初期就开始发生,床土表面和稻种周围长出很厚的白色菌丝,以后便形成青绿色的孢子块,但它与根霉菌引起的立枯病不同的是:只是局部而不是全秧盘发生。 秧苗遭到侵染后,根的伸长受阻,根的数量少,也往往变成褐色。 本病在发芽时容易蔓延,到幼苗绿化初期病情还不严重,以后就不会造成实际危害了。 由丝核菌引起的立枯病 4、,一般在撒秧前 7 天左右开始,在育秧盘中央突然出现秧苗成团发黄,下部叶片和叶鞘逐渐变成灰绿色,呈椭圆形至纺锤形水浸状,与纹枯病和稻瘟病相似。 在显微镜下观察,具有蛛网状纠结的菌丝,并能形成白色或褐色的菌核。 这种病在秧苗过度繁茂,气温高多湿而通风不良的环境条件下极易发生,这种病菌喜欢在旱地土壤栖息孳生,各地在房前屋后,或菜园地上育秧,更易发生。 苗突然出现一块饭碗大小的卷叶青枯,因此,有人称为青枯病。 生理性立枯病发生很普遍,对生产造成的损失较严重。 特别是在育秧期间气温不正常的年份里,常造成大量缺秧,威胁水稻生产。 生理性立枯病与病理性立枯病,在生产上往往是同时发生,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生理性立枯病秧苗 5、死亡后,茎基部不腐烂,用手工拔苗可连根拔起;病理性立枯病,在茎的基部多产生水浸状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腐烂,在病苗基部和周围床土上长出霉层,拔苗时易从茎基部断裂。 要的是低温,10以下的温度发病严重,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发病越严重。 当气温升高到 20时,一般就不会再发生生理性立枯病了。 其次是叶龄,在同样低温条件下,随着秧龄增大,遇低温发病的可能性加大。 0001500 倍液进行土壤消毒,或者每平方米苗床用 70敌克松可溶性粉剂 3 克,兑水 3 公斤喷洒。 敌克松忌阳光直接照射,应选无风晴天下午 4 时以后喷药为好。 敌克松在冷水中溶解较慢,可先用少量温水溶成糊状,再加水稀释到所需浓度。 施药后 23天内苗床不要灌水,以免降低药效。 如床土潮湿,兑水的倍数要适当减少,但苗期喷施 500 倍以下,也易产生药害。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