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大棚内杏鲍菇覆土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2、粗制品均可,市场前景看好。 1 养杏鲍菇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能力较强,需要有较丰富的营养,特别是氮源应充足,菌丝生长才能旺盛,产量较高。 配方:(1)木屑 80%米糠 15%豆粉 2%玉米面 2%石膏 灰 (2)木屑 80%麸皮 15%玉米面 4%石膏 灰 (3)木屑 36%,玉米芯 20%,豆秸 20%,麸皮 20%,玉米面 3%,石膏 石灰 度温度是决定杏鲍菇栽培成败及产量高低的关键。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 2325,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 1318,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温度低于 8时,原基难以形成;当温度升到 20以上时,原基分化和子实体迅速生长,但品质下降,而小菇蕾停止生长,开始萎缩,原基停止分化 3、。 度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 60%65%为宜,子实体形成阶段及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要求 85%90%。 湿度太低,子实体会萎缩并停止生长,原基干裂不分化;而浇水时要注意不能直接喷在子实体上,否则子实体变黄,影响品质,严重时会造成腐烂。 气菌丝生长阶段需氧量相对较大,子实体生长阶段需要氧气相对较少,由于杏鲍菇菌柄商品价值高,氧气充足菌盖生长过快,菌柄短;氧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高菌盖生长慢,菌柄生长快,所以在子实体生长阶段一般不需要通风换气。 照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在黑暗环境下会加快菌丝生长,现原基和子实体生长则需要微弱的散射光。 :杏鲍菇菌丝生长可适应 的 条件,最适 菇阶段的最适 为 培季节杏鲍菇属 5、高压锅灭菌 121保持 却至 30以下,在无菌条件下接菌,接种后置 2325下遮光培养。 一般 3040d 可长满袋。 菇棚搭建出菇棚搭建在环境清洁,地势平坦,有清洁水源的场地,一般采用木杆或纲架结构,上盖塑料膜,膜上覆盖草帘。 棚宽 8m 左右,高 2m 左右,长度不限。 棚内设有水源和增温设备。 内覆土出菇菌袋进入出菇棚前,应将出菇棚彻底消毒处理,棚内做宽 度不限的出菇畦,畦与畦之间留 工作道,然后将菌袋搬入出菇棚,去掉棉塞和塑料袋,将脱袋后的菌丝体棒均匀地正立摆放到畦内,菌棒之间留 5间隙,然后将林下腐殖土添满空隙,上面再覆盖上 5的林下腐殖土,浇一遍透水,棚内温度控制在 1318,如果土层表面变 6、干,就向地表面喷少量的水,使土壤保持湿润,这样经过 710d 菇蕾就漏出地面,保持好温室内温度(1318),湿度(85%90%)。 当子实体基本长大,基部隆起但不松软、菌盖边缘稍有下内卷、但尚未弹射孢子时,此时大约八成熟,可及时采收。 采收后应将菇体上的泥土清理干净,包装上市。 采收后将出菇料面清理干净,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棚内温度、遮光,促使菌丝恢复生长;当料面再现原基后,可重复出菇管理。 一般可采收 23 潮菇。 虫害防治当气温高于 20,且湿度较大时,子实体及料面易受假单孢杆菌、木霉、蚤蝇的侵害。 要预防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应注意菇房及周围环境的卫生,控制好菇房的温、湿度和通风量。 此外,可用 2500 倍杀灭菊酯或 3000 倍溴氰菊酯溶液喷洒地面及墙壁,杀灭蚤蝇,注意喷药时千万不能喷到菇体上。 专利查询。塑料大棚内杏鲍菇覆土栽培技术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速溶高蛋白花生乳晶加工技术
最新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技术速溶高蛋白花生乳晶加工技术(一)配方 花生浓缩蛋白 22,多维葡萄糖 10,白砂糖 56,可可粉 15,奶粉 5,糊精 疏松剂 乳化剂 (二)操作要点 1去红衣 将优质花生米烘烤至用手搓可搓去红衣时,将花生米取出,去除红衣。 2磨浆抽提 将去红衣后的花生米磨碎成直径为 米的花生粉,然后用正己烷对花生粉加热抽提 1时,在 105下干燥,除去油脂。 3溶出蛋白
当前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乏长远性 、 科学性和连续性。 高校预算一般是编制一年执行一年。 预算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学校年度内的正常运行。 随着教育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高校开始中长期发展规划,但是在编制过程中,收入支出的预算没有按照学校当年事业发展的规划和任务的有关标准和定额编制,仅凭上年的实际数加预计的增加数来确定。 这种方法会使预算和实际数发生很大差异,预算失去了严肃性和有效性,达不到原有的目的。
酥皮绿豆馅面包加工技术
1、最新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技术酥皮绿豆馅面包加工技术(一)配方 皮:富强粉 25千克、白砂糖 蛋 酵母 100克。 馅:绿豆粉 300克、白砂糖 350克、猪油 100125 克。 (二)制作工艺 1制皮工艺 原辅料第一次面调制第一次发酵第二次面团调制第二次发酵皮面团。 (1)原辅料处理:将制皮的原、辅料中的面粉、糖过筛,鸡蛋打开搅均鸡蛋黄与蛋清,酵母活化。 (2)第一次面团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