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玉米生产中玉米螟的防治内容摘要:

1、米螟为世界性的蛀食性大害虫,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 在我国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全国除青藏高原玉米区尚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玉米螟食性很杂,国内现已确认的寄主植物约 25 种,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和谷子,也危害麻类、棉花等。 以幼虫蛀食玉米心叶、茎秆和果穗,是玉米生产的最严重害虫。 玉米螟在发生地区严重危害玉米,特别在玉米杂交制种过程中,如未能及时有效地预防玉米螟的危害,将造成蛀秆率达到 90%以上,茎秆折倒率 30%50%,果穗被害率达 79%,不但造成严重减产,种子发芽率、净度、饱满度都不达标,同时种子外观表现极差。 一、形态特征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成虫体长 12 2、15展 2435蛾前翅黄褐色,有 2 条褐色波状横线,两线间有两个暗斑,近外缘有 1 褐色宽带。 后翅灰白色或灰褐色。 雌蛾形态似雄蛾,但体色较浅。 卵扁平椭圆形,产时乳白色,渐变淡黄,常 2060 粒呈鱼鳞状排列成卵块。 幼虫共 5 龄。 老熟幼虫体长约 25面淡红褐色,腹面乳白色,背线明显,两侧有较模糊的暗褐色亚背线。 中、后胸背面各有 4 个圆形毛瘤,每瘤生刚毛2 裉。 第 18 腹节背面各有两排毛瘤,前排 4 个较大,后排 2 个较小;第 9 腹节有毛瘤 3 个,中央 1 个较大。 蛹为被蛹,体长约 1518褐色,腹部第17 节背面有横皱纹,臀棘黑褐色。 二、发生规律从北到南 1 年可发生 17 代,以 3、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里越冬,4 龄以下幼虫不能越冬。 春季化蛹羽化,成虫有趋光性和较强性诱反应,卵产在叶背面,以中脉附近较多,每头雌蛾可产卵 1020 块,共 300600 粒。 幼虫可扩散危害,有趋糖、趋触(要求整个躯体尽量保持与植物组织接触和贴近的特性)、趁湿和趋光等特性。 幼虫 4 龄前多在玉米植株上含糖量高、湿度极高的心叶丛、雄穗苞、雌穗顶端花丝基部及叶腋等处活动,4 龄后钻蛀危害。 在玉米、高粱心叶期幼虫集中在心叶里,在卷着的嫩叶内蛀食,叶片抽出展开后,形成横排的小洞,严重时,心叶咬得破烂不堪,不能正常抽出,抽雄推迟,影响生长。 打苞时幼虫集中在幼嫩的雄穗内危害。 花丝抽出后,可集中在花丝及 4、雌穗顶端为害。 其他生育阶段。 幼虫则分散在雄穗柄、茎秆、雌穗柄、穗轴蛀孔为害,轻者影响养分运输,重者使茎秆折断,果穗柄蛀空折断等。 一般年份,春玉米受害减产 10%左右。 夏玉米减产 20%30%,重发生年份则减产 30%以上。 研究表明,玉米螟越冬代不存在迁飞现象,各地虫源以当地为主,越冬幼虫的复苏化蛹,成虫羽化产卵及卵孵化出幼虫都需要吸食水分或较高湿度。 三、 月底以前)处理完玉米等越冬寄主的茎秆和穗轴,这是消灭越冬幼虫、减少越冬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置黑光灯和性诱剂诱杀成虫;每百株玉米有卵块 12 块时开始,每 667 平方米释放赤眼蜂 10000 头,隔 5d 再放 1 次,可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危害 5、。 也可在玉米螟卵孵化期、用每毫升含 100 亿个孢子的剂 200 倍液均匀喷雾;用 3%克百威颗粒剂,用粒剂撒药瓶向玉米心叶内定量撤施,每株 1g。 在玉米穗期,用 50%敌敌畏乳油 800 倍液,或 90%敌百虫 1000 倍液,每株 510注露雄的玉米雄穗。 液可渗入花丝,熏杀在雌穗顶部为害的幼虫。 四、预测玉米螟防治适期的 3 玉米雄穗苞刚开始进入喇叭筒内,用手捏喇叭筒基部能感觉到穗苞的前端,但从喇叭筒内却看不见雄苞时,即为心叶末期,一般距抽雄57d。 玉米将进入打苞期时,抽样拔取有代表性的玉米心叶丛,将已变绿的叶片剥去,逐叶展开剩下的黄白叶片,如展开 23 片后露出雄穗,即为心叶末期;如展开 46 片叶后才见雄穗,为心叶中期。 据玉米心叶末期叶片数约等于这个品种植株的全部叶片数减去 2来确定,此法简便易行,容易掌握。 一般在玉米处于心叶末期或中期为防治玉米螟适期。 可见,及时开展虫情测报,重视植物检疫,选育抗螟品种和开展性诱防治,重点抓喇叭口期的颗粒剂治螟,因地制宜地处理越冬寄主是防治玉米螟的关键。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