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的种植方式与方法内容摘要:
1、花豌豆比紫花豌豆对连作反应更敏感。 在各种耕作制度中,除单作外,半无叶豌豆以及一些矮生、早熟、对光温不敏感的品种,还常用于轮作、间作、套种和混作。 豌豆苗期生长缓慢,覆盖度小,要求田间无杂草,前作以中耕作物为好。 在秋播区豌豆常作为水稻、玉米及甘薯的前茬或后作;在春播地区,豌豆常与玉米、棉花、高粱、茄果类、瓜类等作物间作套种,或种于田边地角,或作为粟、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的前作,也可与大麦、春小麦、燕麦等间作或混作。 豌豆作为禾谷类作物的前作不仅可以提高禾谷类的产量,还能提高其蛋白质含量改善禾谷类作物种子的品质。 种植豌豆不仅能促进土壤中氮素的积累,而且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态,是轮作中的好茬口。 同时由于豌 2、豆在一年中成熟的时期较早,使得收获时农活对劳力的要求分散,便于夏熟作物收获和夏播作物播种时劳力的安排。 国各地都创造了不少轮作方式。 概括起来主要有:(1)南方模式:南方一年二熟或三熟的稻区,如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省、区,水热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人多地少,处长种指数较高,不管是双季连作稻区还是单季稻区,冬闲时间一般都有 45 个月,冬闲期平均温度 914 摄氏度,是冷季作物的理想生长季节,豌豆是这些地区主要的冬季作物之一,干豌豆三年一轮,每公顷产量常在 1500上,收青豌豆更为适宜。 常见的轮作方式为:第一年:豌豆(蚕豆或绿肥)早稻晚稻(或单季稻);第二年:大( 3、小麦)早稻晚稻(或单季稻);第三年:油菜早稻晚稻(或单季稻)。 (2)北方模式:在中国西北部高寒地区的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雁北地区、河北张家口地区、东北三省的大中城市及城镇附近等一年一熟地区,仅春播一年一季豌豆或玉米、春麦、燕麦、青稞、油菜、蚕豆、马铃薯等,其轮作方式主要有:豌豆玉米玉米豌豆油菜春麦豌豆春麦马铃薯豌豆大麦玉米三年或四年一轮。 豌豆干籽粒单产常在每公顷 2200上;青海、甘肃省不少地区豌豆产量每公顷 3000上。 、水、土等自然条件,许多地区采用豌豆和其他作物混作、间作和套种的方式,即可抑制杂草滋生,减少病虫害,又可增加单位面积的年产量。 (1)混作:这是一种比较石老的种 4、植方式,目前在河南、青海、甘肃等地仍有一定面积。 以豌豆与春小麦、大麦或青稞等混作较为普遍。 通常,混作时豌豆与春小麦、大麦或青稞等的成熟期要基本一致,宜采用矮秆坚直立型的品种,同时要注意播种比例。 豆、麦播量以 3:7 的比例较好,豌豆比例过大容易引起小麦倒伏。 混作时一般单产比单播小麦或豌豆时有所增加。 成熟时一起收割,混合脱粒,一起磨粉,做成主食,可改善其营养品质。 但是,且不太适于机械化脱粒。 (2)间作套种:间套作是优于混作的复种轮作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地力,调节作物对光、温、水、肥的需要,在管理、收获、脱粒等方面比混作方便,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 在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历来就有豌豆成春麦、油菜间作的习惯。 为了克服前后作之间生育期的矛盾,豌豆与下季作物实行套种更为普遍,形式也多种多样。 主要有“豌豆间玉米”、“豌豆间马铃薯”、“豌豆间向日葵”等。 中国东南沿海,如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以及河南、安徽等内陆省份棉区,“麦棉”套种曾是其主要栽培方式,现正在开拓立体农业的新模式,向着“早晚”、“高矮”、“豆科非豆科作物”综合配置巧妙种植的新间、套、轮作方式过渡;豌豆成了新模式中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作物。 专利查询。豌豆的种植方式与方法
相关推荐
1、长期间需供应较多的氮素。 每生产 100豆干籽粒需吸收氮约 约 约 需氮、磷、钾的比重大约为 1:出苗到开花吸收的氮素约占全生育期吸收量的 40%,始花到终花约 59%,终花到完熟约 1%磷吸收量分别为 30%、36%和 34%钾吸收量分别为60%、23%和 17%钙的吸收量分别为 40%、45%和 15%。 各时期干物质的形成量分别占 30%、50%和 20%。
1、米、毛豆、莴苣高效复种 豌豆、玉米、毛豆、莴苣高效复种,平均每亩可产豌豆荚 500 公斤、青玉米800 公斤、毛豆 500 公斤、莴苣 2000 公斤,亩产值 3500 元左右。 豌豆选用中豌 6 号品种。 11 月下旬播种豌豆,每个组合宽 2 米,靠边播种 4 行,行距 33 厘米,每亩用种量 10 公斤。 播前每亩施复合肥 35 公斤、碳酸氢铵 20公斤
2、的方法找到了水稻的“抗洪基因”。 他们的这一成果发表在将于 10 日出版的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籼稻品种的抗淹没能力远比粳稻强,被洪水完全淹没后一周还能生存,因此他们将籼稻和粳稻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在水稻第 9 染色体着丝点附近的 3 个基因可能与抗淹没性有关。 通过对这 3 个基因的进一步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其中一个名为 基因与水稻的抗淹没性关系最密切
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