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粳稻“浙粳30”内容摘要:

1、粳 30” 一、品种简介“浙粳 30”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于 1995 年春季以秀水 63 为母本与 交配组,经多年南繁北育,采用低世代外观品质(粒型、透明度、垩白度、垩白率)筛选和病区抗性鉴定,高世代直链淀粉含量等理化品质测定和食味品尝、抗性鉴定的育种方法育成。 1999 年起参加各级试验,2003 年 3 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浙粳 30 为密穗型品种,株型紧凑,分蘖力强,全生育期 ,每穗实粒 82 粒,结实率 千粒重。 据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结果,叶瘟和穗瘟平均级分别为 和 (对照品种秀水 63 的叶瘟和穗瘟分别为 和 )表现为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感细 2、条病、褐稻虱和白背稻虱。 经浙江省 2000晚稻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秀水 63 增 达极显著水平)。 2002 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试种 ,平均亩产创下了 斤的高产纪录,被认为是超高产的优质粳稻新品种。 经浙江、江苏等省试种试验,均表现适应性好,累计种植达 亩(浙江省 亩、江苏省 亩)。 据 2000 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分析,浙粳 30(区试品种名: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碱消值(7 级)、胶稠度(78垩白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透明度(1 级),以上指标均达到部颁优质食用稻米一级标准(浙粳 30 与对照秀水 63 相比,糙米率高 精米率高 整精米率高 也就是 3、说,浙粳 30 与对照秀水 63 相比,在增产 谷的基础上,还增加出米率 由于浙粳 30 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强和较好的适应性,适宜浙江全省及长江中下游稻区种植。 经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查新显示,“浙粳 30”的米质、产量、抗性等的综合性状在同类型品种中最为优良。 2000 年在浙江试种以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现已发展到年种植面积 60 余万亩,并逐渐向周边省(市)发展,具有极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2003 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后,更加快了该品种在上述地区的推广应用步伐。 据预测,浙粳 30 的适宜播种区域约为 2000 万亩,若该品种占 10%份额,预计年推广面积可达 200 万亩。 按 4、二年累计推广 400 万亩,每亩增产 20 公斤,以每公斤稻谷 计,可增收 于出米率可比对照品种增加 按亩产 450 公斤、推广 400 万亩计,可增加出米 公斤,增收 元(大米:)。 二项合计可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元。 二、“402”或“浸种灵”等种子消毒剂浸种,做到种子无病入土。 期播种:我省钱塘江以北地区以 6 月 2025 日为宜,钱塘江以南地区可因地制宜适当推迟播种。 粳 30 分蘖力较强,因此秧田每亩播种量不超过 30 公斤;要求稀播壮秧,培育带蘖秧,秧龄不超过 30 天。 大田用种量作双季稻一般为3斤,作单季稻一般每亩为 斤。 用种量过大,易造成倒伏既影响产量又影响米质。 合理密植,作连晚栽培, 5、一般亩插 3 万丛,每丛 34 本;作单季稻栽培,每亩插 丛,每丛 23 本。 验表明,过多施用化肥会降低稻米品质。 肥料的使用应以有机肥和生物性肥料为主,少施无机化肥,适当增加 P、K 肥的施用,以利降低稻米垩白度,改善加工品质。 每亩总用肥量作连晚为 50 担标准肥,作单季稻为 55担标准肥,且需早施。 后肥切忌过迟过重,否则易引起倒伏,并使稻米品质下降。 位分蘖形成的稻穗易产生半实粒或青粒,影响米质。 为此生育前期的水浆管理应以干干湿湿为主,促进低节位分蘖,减少高位分蘖数。 浙粳 30 为密穗型,有些年份易感染稻曲病而影响产量及品质,每亩用瘟曲克星粉剂 100 克加水 4050 公斤,在抽穗前 57 天喷雾。 粳 30 为密穗型,其穗基部的谷粒灌浆偏慢。 这部分谷粒的成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稻米垩白率和垩白度指标。 成熟后的收获时机对于经济产量的影响并不大,但对于稻米的品质有较大的影响,适当延迟收获可减少青米的比率,改善稻米品质,并改善米饭的适口性。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