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申报书内容摘要:

Resolution) 用医学术语形象 描述了 危机的生命周期 提出危机引发前存在着预警信号,应做到危机防范 芬克( Fink) M 模型 ( 五阶段模型 ) 信号侦测 、 探测和预防 、 控制损害 、 恢复阶段 、 学习阶段 从决策者的行动进行分析 表现更加主动 米托夫 六阶段模型 危机避免 、 危机的准备管理 、 危机的确认 、危机的控制 、 危机的解决 、 从危机中获利 从组织行为的角度进行分析 阶段划分更为细致 诺曼 奥古斯丁 4R 模型 减少( Reduction)、预备( Readiness)、反应( Response)、恢复( Recovery) 管理者需要主动将危机工作任务按 4R 模式划分为四类 罗伯特 希斯 五阶段 危机预警和危机管理准备阶段、识别危机阶段、隔离危机阶段、管理危机阶段, 以及处理善后并从危机中获益 综合危机管理的 时间序列分析 — 组织行为分析 — 决策过程分析 清华大学学者薛澜等人 17 两阶段分类法 危机日常管理、危机事件管理、以及危机管理所依赖的基础工作 结合了危机管理的常态和非常态 朱德武 对危机管理机制的研究。 这包括预警预测、信息沟通、公众动员、志愿者管理等等。 对危机决策的研究。 从危机管理角度思考,危机就是一种决策形势。 此时相关的重要利益受到威胁,意外事件或不确定性的前景带来高度的紧张和压力,严重的对抗形势可能因失控而导致冲突,而作出重大决策和反应的时间相当有限,且需要额 外资源来加以处理。 因此,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获得最完善的用以决策的依据,并作正确决策。 对重点案例的研究与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评估报告,这包括美国的 911 事件、美国的卡特里娜事件、伦敦地铁爆炸案、香港的 SARS危机等等。 同时,各个国家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方面也做出了大量的探索,这包括:成立专门的部门来处理相应问题,比如美国的国土安全部;为确保社会安全系统的稳定运行,整合应急平台;在社会最基础的层面,比如社区,开展危机意识教育与培训等等诸多探索。 但这些研究与探索往往都把抗逆力作为评估政府、组织、社会的风 险防范和应急管理能力的一个指标或要素进行评估与分析,并没有对这一概念在巨灾的层面上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二) 风险认知的研究 总的来看,风险认知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风险估计、风险认知的结构以及影响风险认知的因素。 ( 1) 风险估计 目前专家学者们普遍承认,人们对风险概率的估计采用两种策略:一是算法策略,是一种对所有事件一一列举,最后确定概率最大的事件的策略;二是启发式策略,是非程序化的策略,运用它人们可能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事件发生的重要性等因素对风险概率进行估计。 形 成这样的共识大致经过了三条发展脉络。 风险和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 风险估计研究的第一条脉络是对 Starr 提出的“风险和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的探讨。 这一探讨是从 Starr的“ How safe is safe enough”这一经典问题开始的。 他提出了用风险-收益分析法计算风险值的方法和风险的两范畴假说,发现由于风险类型不同,行为者接受风险的程度也不同。 尽管人们对这一研究方法褒贬不一,但它确实为后来风险认知研究中利用心理物理法进行风险的定量测量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其后, Zwahlen提出了“风险接纳”一词; Wide提出了关于风险信息和风险行为的“风险补偿理论”,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风险平衡理论”。 Lichtenstein等研究了人们如何推断、评价人生中可能会遇到的诸如事故、疾病、杀人、自杀等导致死亡的各种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了人们对这些死亡的主观评估概率值和各种统计资料显示的实际值之间相关关系的调查。 Fischoff、 Slovic进行了关于死亡现象的主观评估研究,不仅从统计资料出发,还从实际的人类行为出发,尝试对“风险和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探讨,从认知到的风险、认知到的利益和可接受的风险三方面来验证这一结果。 18 心理测量范式。 风险估计领域的第二条脉络是对 Slovic 提出的心理测量范式( psychometric paradigm)的发展与补充。 Slovic认为风险认知的研究是测验人们对于某些事件、活动或新兴技术的潜在危险性进行评价与表征时所作出的判断。 他提出的心理测量范式在不断修正补充的过程中已经成为现代风险认知研究中最普遍的研究方法之一,为风险认知的测量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角度: 第一, 多指标的风险评估:风险程度指标、风险可接受水平、风险利益指标以及死亡率、风险概率等等。 第二,风险的等级评价:通过对风险因素的排序,测 量标准的评价可以夺得非常直观的风险因素的信息。 第三,多维度风险特征:在风险认知与决策领域研究中最具独特性的方法,形成风险认知地图。 风险估计的方法。 最后一条脉络是风险估计的三种方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专家学者对于风险估计采用的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 在此我们引用 Wilson and Crouch在 1982年时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总结的风险估计中的三种方法。 迄今为止,这三种方法仍然是风险认知领域主要依靠的研究手段: 第一, 揭示优先法( the revealed preference method):从历史角度,利用统计 数据以及损益比等对风险进行判断,假设公众自动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 Baldewicz等( 1974)利用这一方法确定了多种自然灾害的风险水平基线,即风险水平的历史趋势基准线。 第二,表述优先法( the expressed preference method):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直接要求被试表述看法。 Fischhoff等( 1980, 1997)利用这一方法来估计风险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并排列了被试对三十种技术的风险认知序列。 第三,含蓄选择法( the implied preference method):研究与各 项风险活动有关的社会规则、法律、工业标准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对风险的认知状况。 ( 2) 风险认知的结构 Hohenemser, Kates amp。 Slovic( 1983)发展了一个风险过程模型,他们认为在风险产生的过程中有 12个须考虑的因素(见图 3)。 图 3 风险过程模型 Johnson amp。 Tversky( 1984)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在不同类型的风险中被试认知的相似性:自然风险、事故、暴力行为、技术灾难、疾病。 Perusse 用栅格技术抽取人们在风险认知中采用的概念,得出五个概 念群:风险源、威胁性、结 19 果、干预方式、反应方式。 1987年, Slovic等提出了风险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见图 4): 1989年, 14种类型: ( 1)灾难性的 —— 有益的 ( 2)可控制的 —— 不可控制的 ( 3)直接的 —— 间接的 ( 4)公正的 —— 不公正的 ( 5)期待的 —— 不希望的 ( 6)熟悉的 —— 陌生的 ( 7)致命的 —— 不 致命的 ( 8)一般的 —— 特殊的 ( 9)相关的 —— 独立的 ( 10)内部的 —— 外部的 ( 11)瞬间的 —— 渐进的 ( 12)可逆的 —— 不可逆的 ( 13)暂时的 —— 永久的 ( 14)自愿的 —— 被迫的 近年来, Recchia( 1999)按独立变量(含义与类别)及依赖变量(目标与影响)对个体风险认知要素和指标进行了总结并以油港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Lanford( 2020)提出了预测个体风险认知和偏好的社会认知心理学模型,并通过对在受污染水体中游泳的事件 的调查对模型进行了实验测试。 刘金平等( 2020)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城市居民的风险认知结构由五个因子构成,分别是:风险的可控性、风险的可见性、风险的可怕性、风险的可能性和风险的严重性。 ( 3)影响风险认知的因素 风险认知的主要特点是它的主观性,而主观判断难免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影响风险认知的因素是纷繁复杂的 —— 不同的风险情境下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同一个影响因素在不同的风险情境下也有着不同的作用。 尽管如此,专家学者们仍致力于因素探究,不仅对个体风险认知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也更进一步以公众为对象展开研 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 Gregory amp。 Mendelsohn( 1993)提出风险的三个特征会影响到风险认知 —— 立即性、灾害的可能性、是否影响到他人。 Covello amp。 Merkhofer( 1994)总结了一些可调节风险的认知因素。 Michael( 1994)对影响风险认知的要素进行了归纳。 谢晓非( 1994):总结了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五种影响风险认知主要因素:第一,个体差异:表现在个体对风险的损益比的认知上,有些人对风险中的利益敏感,而有些人则可能对损失更关注;另外,个人的价值系统也会影响个 体对风险的认知。 第二,期望水平:个体对风险的期望值不同,会导致他们对风险态度上的差异。 第三,通讯的影响: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对个体认知的影响会不同;信息传播的时间秩序有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信息传播的方式给个体造成的影响深刻而持久;信息传播的范围等方面也会影响个体的风险认知。 第四,自愿承担风险的程度:处在风险情境中的个体,对风险的可控程度影响他们对风险的认知。 第五,风险的性质:人们对小概率大死亡率事件的风险估计过高,而对大概率小死亡率事件的风险估计过低;对迅即发生、一次性破坏大的风险估计过高,对长期的、潜 伏性的风险估计过低。 谢晓非、徐联仓( 1995)又提出:公众对风险的判断非常敏感于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风险潜在的灾难性、风险可控的程度、风险对下一代的威胁等。 因素分析表征在心理测量范式的理论框架下,借助“人格理论”的启示,赋予“风险事件”以“个性特征”。 风险事件的“个性特征”可以反映每一种风险在不同的维度上的风险认知程度。 在很多研究中都得到了两个突出的因素。 如果将各个风险事件安置于两个因素构成的因素空间内,它们都有一相对位置而构成因素空间,人们的风险认知的强度和性质与风险事件在因素空间中的相对位置有关。 Covello amp。 Peters amp。 Joseph( 2020)等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总结出 15 种影响风险认知的因素。 (见表 2) 谢晓非在 2020 年的“风险沟通与公众理性一文中”重新将影响公众的风险认知因素分为了三类 —— 风险事件本身的特性、受众个人特征、两者交互过程所产生的作用。 表 2 15 种风险认知因素 风险认知 因素 具体表现 自愿性 当个体将风险事件认知为被迫接受,要比他们将风险事件认知为自愿接受时,认为风险更大 可控性 当个体将风险事件认知为受外界控制,要比他们将风险事件认知为受自己控制时,认为风险更大 熟悉性 当个体不熟悉风险事件,要比他们熟悉风险事件时,其风险更难以接受 公平 性 当个体将风险事件认知为不 公平 ,要比他们将风险事件认知为公 平 时,其风险更难以接受 利益 当个体将风险事件认知为存在着不清晰的利益,要比他们将风险事件认知为具有明显益处时,其风险更难以接受 21 易理解性 当个体难以理解风险事件,要比他们容易理解风险事件时,更难以接受 不确定性 当个体认为风险事件难以确定,要比科学已经可以解释该风险事件时,其风险更难以接受 恐惧 那些可以引发害怕 、恐惧或焦虑等情绪的风险,要比那些不能引发上述情绪体验的风险更难以接受 对机构的信任 那些与缺乏信任度的机构或组织有关的风险,要比那些与可信的机构或组织有关的风险更难以接受 可逆性 当个体认为风险事件有着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要比认为风险事件的灾难性后果是可以缓解的,其风险更难以接受 1个人利害关系 当个体认为风险事件与自己有着直接关系,要比认为风险事件对自己不具直接威胁时,其风险更难以接受 1伦理道德 当个体认为风险事件与日常伦理道德所不容,要比认为风险事件与伦理道德没有冲突的时 候,其风险更难以接受 1自然或人为风险 当个体认为风险事件是人为导致,要比认为风险事件是天灾,其风险更难以接受 1受害者特性 那些可以带来确定性死亡案例的风险事件,要比那些只能带来统计性死亡案例的风险事件更加让人难以接受 1潜在的伤害程度 那些在空间和时间上能够带来死亡、伤害和疾病的风险事件,要比那些只能带来随机和分散效应的风险事件更加令人难以接受 刘金平等( 2020)认为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期望水平、风险沟通、风险的可控程度、风险的性质、知识结构、成就动机、事件风险度。 景怀斌( 2020)等认为干扰公众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包括:危机源、科普知识、未来预期、社会群体支持、行为反应、情绪变化、医治进展、政府权威、传媒、信息、沟通等。 孙多勇( 2020)等人认为,公众对风险事件的认知是客观上和主观上对事件风险的认知的叠加。 客观上对事件风险的认知来源于事件本身的事实,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