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内容摘要:

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 成立关心 “留守儿童 ”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 护体系。 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 建立对 “留守儿童 ”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 “留守儿童 ”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 “留守儿童 ”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其二,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 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第 9 页,共 22 页 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 “留 守儿童 ”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其三,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 我国要逐渐改变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 其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最后,从政府层面来说,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 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巴、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 针对 “留守儿童 ”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首先,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亲子关系,这种给孩子精 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 为此,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 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 其次,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 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第 10 页,共 22 页 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家长应该树立 “子不教,父之过 ”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 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 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 “留守儿童 ”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学校应把 “留守儿童 ”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 学校应逐步建立并切实执行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 童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四,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针对 “留守儿童 ”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 “留守儿童 ”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 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 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 “电话教育 ”;利用 “五一 ”、 “十一 ”、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第 11 页,共 22 页 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 “留守儿童 ”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 “体谅父母 ”活动、 “交往辅导 ”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 “留守 儿童 ”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 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 “孤独城堡 ”中,处于父母 “关爱缺失 ”的 “留守儿童 ”,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 教师应与 “留守儿童 ”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 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 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 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 具体的做法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或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村委会以及学校,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组建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的成员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组成。 另外,相关部门应在城市民工集中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 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树立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同时在农村地区应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与子女之间保第 12 页,共 22 页 持有效沟通,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 四、结论 农村 “留守儿童 ”问题是一个集中地体现着城乡文明一体化这一社会转型中多种矛盾和冲突的、综合性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状。 然而,现有城乡两元结构的束缚和城乡文化融合的艰难 , 使得整 个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充满矛盾与冲突,而农村 “留守儿童 ”在思想、学习、行为和心理等方面所出现的偏差正是这一类矛盾与冲突的派生物。 这就要求政府竭力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让他们的 子女真正地能分享社会文明发展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