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实施细则内容摘要:

( 4) .现浇板模板应采用厚度不小于 15 的胶合板;木楞规格 50 100,间距 150, 用于清水模板的木楞应压刨; ( 5)模板的拼缝必须在楞木上;模板的阳角边必须平直、到位,和梁侧模板在同一垂直平面上,以保证现浇板和梁的阴角及侧壁平顺; ( 6) .板模板的支撑系统采用满堂脚手支撑,模板的边支撑距梁或板 12 边缘 120~ 150;其它双向设置的垂直支撑间距为不得大于 800,垂直支撑的底部设一道横杆,顶部设一道横杆,板厚 120~ 150,中间横杆间距不得大于 米;板厚 150 以上,中间横杆间距不得大于 米; ( 7) .现浇板的模板及支撑系统所有扣件必须紧固,所有主要受力扣件紧固力必须达 ,所有扣件在 混凝土浇筑前必须由木工工长和质检员进行全面检查,合格率必须达到 100%,有检查记录和检查人签字; ( 8) .厨、卫间及有防水要求的房间现浇楼板、阳台板模板结构标高应低于相邻房间,设计无要求时,比相邻房间低 30 ㎜; ( 9) .楼梯模板及支撑的材料及间距和楼板模板相同,向上一层的梯段必须预设梯段模板,踏步设置三级,支撑必须和楼梯段成 900 斜向设置; ( 10) .水平后浇带或加强带按其宽度尺寸,应在板中设置竖向挡板,并支撑牢固,混凝土浇筑时不得漏浆;楼层后浇带的板下模板及支撑在后浇带封闭之前不得拆除。 ( 1) .模板及支撑系统的拆除,其混凝土不同养护龄期增长率及试件立方强度必须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20 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构件类型 构件跨度( m) 达到设计的混凝土立方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 %) 板 ≤ 2 ≥ 50 > 2,≤ 8 ≥ 75 13 > 8 ≥ 100 梁、拱、壳 ≤ 8 ≥ 75 > 8 ≥ 100 悬臂构件 — ≥ 100 ( 2) . 模板及支撑系统的拆除,必须经项目工程师或质检员同意,方可拆除;并有混凝土试压报告及申请拆除的手续或记录备查; ( 3) .模板的拆除,必须满 足楼层梁、板荷载及施工荷载的三层应力传递,模板及支撑可采用快拆体系;或现浇层、第二层模板及支撑系统不拆,下面第三层模板可采用拆除后附加支撑;框架结构的梁底模应保持三层不得拆除; ( 4) .模板的拆除顺序应后支先拆、先支后拆,先拆非承重部分,后拆承重部分,由上而下,依次拆除; ( 5) .模板及支撑的拆除,不得损坏混凝土表面或缺棱掉角; ( 6) .梁、板支撑及模板的拆除,应从中间弯矩最大处依次分别向两侧梁、板端方向拆除,禁止从梁端或板端向中间或从一端向另一端的顺序拆除,以防止梁、板端部自重应力和瞬间弯矩作用产生的剪应 力导致梁或板端部裂缝; ( 7) .模板及支撑拆除的材料应分区堆放整齐; ( 8) .粉煤灰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折模时间应执行《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 GBJ146— 90》粉煤灰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龄期:地上工程宜为 28d;地下工程宜为 60d 或 90d;大体积混凝土构件宜为 90d 或180d; ( 9) .掺加粉煤灰的混凝土深梁板、深受弯结构构件的拆模时间宜为90d 或 180d; 14 四. 钢筋工程质量细则 、数量应经材料员、质检员、试验员验收并签署验收记录; ,必须有质量保证书、出厂合格证、出厂(物理力学)检验 报告; ,材料员有取样记录,试验员有见证取样记录和见证取样试验汇总表; 、分项施工前必须进行专项施工口头和书面施工技术交底,口头交底有记录,书面交底有接受人和交底人签字; ,、主筋、副筋长度、箍筋几何尺寸等必须有钢筋工长和质检员预检,并有预检记录;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全长的净尺寸允许偏差不得超过177。 10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允许偏差不得超过177。 20 ㎜;箍筋的内净尺寸允许偏差不得超过177。 5 ㎜; 、机械连接应按接头形式事先提供一组接头 进行检验,合格后再进行正式焊接或机械连接; 、双帮条单面焊、双帮条双面焊焊接接头形式及有关尺寸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8. 基础底板、柱、墙、梁、板等钢筋直径 ≥248。 25mm 的 粗钢筋 采用机械连接方法 ; 直径< 248。 25mm 的竖向钢筋优先采用电渣压力焊;水平钢筋采用闪光对焊; ; ,其位置、根数、间距必须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15 、焊接接头、机械连接接头在同一区域内的百分率必须符合规范规定或图纸设计要求; 的焊接接头、机械连接接头、绑扎接头应设置在构件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接头未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小于钢筋直径的 10 倍; 、机械连接接头时,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应相互错开;同一构件中的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接头应相互错开; 、间距应符合图纸设计要求; ; ,其数量、间距和位置应能确保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和钢筋的水平、垂直位置;一般情况下 ,梁钢筋保护层的垫卡间距不大于 800;墙、板垫卡沿墙、板边 50 按不大于 800 布置,其余成梅花式布置、间距不大于 800; 梁、柱垫卡应垫于主筋处; 17. 住宅工程两端开间现浇板、顶层现浇板、变形缝两侧现浇板应设置双层双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8 ㎜,间距不应大于 100 ㎜;外墙阳角处应设置放射形钢筋,钢筋的数量不应少于 7Φ 10,长度应大于板跨的 1/ 3,且不应小于 2020 ㎜,如设计无要求,应有向业主建议的图纸会审纪要或书面文件; (包括阳台板、装饰板)挑出长度 L≥ 400 ㎜、宽度 B≥ 3000 ㎜时应配置纵 向抗裂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6 ㎜、间距不大于 16 200 ㎜, AS> h/ 1000,以控制垂直于板纵向的裂缝; 20m 时,钢筋应采用细而密的布置方式,钢筋的间距应≤ 150 ㎜; 20.地下室墙板应优先采用变形钢筋,配筋应细而密,网片钢筋间距应≤ 150 ㎜,水平钢筋应布置在外侧;否则应在竖筋外侧设置温度抗裂钢筋网片,直径Ф 8~Ф 10,间距 120~ 140 ㎜,保护层不大于 20㎜; ,应设置间距不大于500 ㎜的钢筋保护层支架,确保钢筋不移位; (在垫层上预埋钢筋和底板钢筋焊接,间距 2500)、楼层现浇板(在模板上钻孔将板筋用 20扎丝穿孔和板下钢管绑紧)应采取防钢筋骨架或网片上浮的锚固措施; 、悬挑板、梁的受力主筋、双层钢筋的上排筋、刚性防水混凝土中的钢筋网其撑铁的数量、强度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必须确保钢筋在同一水平面上; 10 ㎜时,其中 Ф 6 分布筋:撑架间距不大于 500 ㎜; Ф 8 分布筋:撑架间距不大于 800 ㎜,撑架与支承钢筋应绑扎牢固。 当板厚 h≤ 200 ㎜时,撑架用 Ф 10 钢筋制作 ;板厚 200 ㎜< h≤ 300 ㎜时,撑架用 Ф 12 钢筋制作;当板厚 h> 300 ㎜时,撑架的钢筋应适当加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