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川江号子内容摘要:

笔触朝向了船夫 两个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写出了 木船的急速行驶 “雨点”意象转化为“千年血泪” 由“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 “宁做沥血歌唱的鸟” “不作沉默无声的鱼” 读出了 船夫们充满悲慨的心声 后四行(第三部分) 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这首诗怎样表现“川江号子”的。 着眼于作者内心的感受, 用力描写号子和船夫带来的心灵震动 从听觉视觉角度 直接描写船夫 侧面烘托号子 如何理解这首诗当时的处境。 在那个充斥粉饰、虚夸、歌舞升平的作品的诗坛上 这首诗是一个危险的“异类” 既是现实的真正呼喊 也在渲染千年舟子的亘古孤寂的同时 暗示着诗人的内心痛苦 语言品味 这首诗采用了自由体,句式灵活,没有严格的押韵,但读来有强烈的节奏感,主要是因为诗人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一、人称的巧妙变换。 二、词语的复沓与对仗。 总结:本诗作者借助于对江上动人号子的刻画,表达了对英雄般船夫及其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 在诗中,号子与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造成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 长鸣的汽笛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长江两岸再也听不到川江号子了。 但是,那世世代代激励人们向上的号子,却以它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表现力登入了中国民间文艺的殿堂,成为民间文化的瑰宝。 虽然,川江船工的苦难一去永不复返。 但是,记录着人类业绩的川江号子却从狭窄的峡谷中飞了出来,飞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它跨越时空,成为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共同财富,成为永远激励后人的千古绝唱。 穆旦 春,是一个被古今中外诗人写得太多的题材。 想到它,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一系列相关词语与意象。 那么,如何用陈旧的想像写出新的、给人以强烈感受的 春之歌 呢。 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以及新的词语力量都是必须的 . 本名查良铮,穆旦只是他 作为诗人 、翻译家的笔名。 1918年 4 月 5日,穆旦生于天津西北角老城查 家,祖籍浙江海宁。 5岁时入城隍庙 小学读书, 11岁考入天津南开学校, 17岁从南开高中部毕业, 1935年 9月 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8岁即以“ 穆 旦 ” 作为笔名发表诗作。 穆旦 1936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