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理专业带头人、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 副组长 徐 翔 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 黄 亮 学院工商管理系商务管理教研室主任 郭玉金 中国 连锁经营协会行政部主任 陈志刚 中国连锁行业校企合作工作组组长 沃尔玛中国高级人力资源总监 (二) 探索系统培养 1. 推 进中高职衔接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实施对口招生等中 等和 高 等 职 业 教育衔接模式, 探索 面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 开展 自主招生,建立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 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 12 续与衔接,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完善教学管理。 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发展。 2. 构建“ 422”弹性学期制人才培养模 式 紧贴连锁行业和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特点, 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完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422 分段式弹性学期制”, 将原三年制 6 学期调整为 8 个学期。 其中,第一学年为 4 个学期,包括 2 个学习学期和 2个工作学期;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分别为 2 个学期,均包括 1 个学习学期和 1个实习(实训)学期。 4 个学习学期主要在校内进行,通过专业操作技能学习学期、运营管理学习学期、综合管理 能力 学习学期和专业拓展学习学期的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商品销售作业能力、仓储配送管理能力、门店营运管理能力和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等 4 个核心 能力;前 2 个工作学期安排在元旦、春节、暑假商业零售业销售高峰期,学生在合作企业进行企业认知和一线岗位的操作实习;后两个工作学期为企业经营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连锁经营企业综合管理能力。 通过实施 “ 422 分段式弹性学期制”,将实现学校教学过程和连锁企业运营过程紧密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帮助合作企业解决销售高峰期的人力资源难题。 (三) 强化实践育人 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围绕职业能力培养需要,优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营造与工作现场相一致的全真及仿真的职图 1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422”弹性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 13 业环 境, 建设集专业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较强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训基地。 加大校外实训条件的建设力度,新增 3 个管理水平高、设施条件好、培训能力强的校外实习基地,“企中校”建设有新进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有切实保障。 (四) 转变 人才 培养方式 依据中国连锁行业校企合作工作组所取得的超市、百货、购物中心、专业店四个业态 36 个校企合作重点岗位的岗位标准和人才成长路径研究成果,并借助我院连锁 经营管理 专业带头人为商业服务业《国家职业 分类 大典》修订专家委员会委员的优势, 引入国家职业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形成行业、学校、企业融合,专家、教师、学生互动,实训、实习递进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进一步完善现有教学资源基础上,行业、企业、学校三方通力协作建设适合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教、学、做”的 4 门核心课程和 2 门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注重加大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组织、实施等方面建设,并最终形成完善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 “教 学做 ” 一体的教学模式,举办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并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实现教学信息的远程双向传输,使企业兼 职教师能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 或辅导、答疑 ,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五) 完善 “双师型”教学团队 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选派 4 名骨干教师进入企业开展实践进修 学习 ,为新进教师配备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 1人,从企业聘请学科带头人 1 人。 加大引进企业兼职教师的力度,每年从企业新聘任 3 名兼职教师,使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比重增加到 50%。 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教学团队的技术服务能力。 (六) 实施第三方评价 以学生职业能力培 养为中心,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全过程监控,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让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 探索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引入毕业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量化指标,增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科 14 学性。 对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轨迹进行五年以上的持续跟踪,为教学改革创新等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七) 发挥专业示范引领和区域辐射作用 1.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实现全方位资源共享, 面向本区域各职业院校 相关专业提供师资 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全面提升本地区连锁经营管理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总体能力和素质,并 面向社会开展企业在岗人员、专业人员后续教育培训、职业证书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 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扩大专业影响力。 贯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通过选派专家型教师在企业兼职和与企业共同开展专题研究等形式,为本地区有关连锁经营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每年完成社会培训不少于 200 人次。 2. 专业群建设 以 连锁经营管理 专业为龙头,充分发挥 其 对专业群的 示范带动 作用,带动 物流管理、电子商务 专业发展 ,实现专 业之间教学改革成果、师资队伍和实训资源共享,全面提升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专业的办学实力,进一步改善其办学条件,推动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巩固教学成果,形成彼此促进、互为依托的专业群。 四、改革举措 (一)创建校企全程互动共建专业的运行机制 借助中 国连锁行业 校企合作工作组平台,充分发挥 专业建设委员会功能,将其作为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常设机构。 借助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成员在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 的 工作和影响,实现学校与企业 间 战略融合、资源共享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 以本区域连锁业发展 的 人才需求为 依据,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明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化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借助我院正在施行的学生素质教育 课程 整合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沃尔玛等现代商业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推进素质教育。 借助我院为连锁行业校企合作组成员的优势, 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专 15 业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专业教学要求和企业岗位要求相对接。 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 教学 内容和职业标准的对接, 加强 我院和相关合作企业职业鉴定站(所)资源共享, 继续做好 学生和企业员工的职业 技能鉴定工作。 结合连锁经营企业的具体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与企业合作进行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学 资源库 、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和评价体系建设等内容的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完成课程标准及配套教材和教学 资源库 开发。 以 企业岗位及岗位群调研所确定的核心能力为依据, 以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项目建设期末, 完成 4 门 专业核心课程 的 项目 化 教学模式 改革。 深化校企合作,建立“订单班”或“校企互聘”师资共享机制,实现校企师资共享,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经验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一线专家走进课堂,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 ,或者以讲座形式传递行业最新讯息, 提升 学生专业素养。 通过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育人环境和资源,以培养学生的 综合能力、 整体 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化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依据专业实习实训体系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结合连锁企业周期性、季节性强的特点,积极试行“ 422”分段式弹性学期制,有针对性地安排阶段实习,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既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 缓解企业 销售高峰期 的 用工短缺,提升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 探索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形式 1. 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系统培养 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加大与本区域中等职业院校的联系和合作,进行高职招生制度改革,实施对口招生等中等和高等职 业 教育衔接模式,探索面向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进行自主招生, 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证书、技能竞赛等成绩结合起来 , 逐步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 与行业组织、企业和中等职业院校共同研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形成分工合理、 相互协作的中高职贯通的教育运行机制,注重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完善教学管理。 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发展, 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6 2.构建“ 422”弹性学期制 依据 连锁经营企业的 业务 特点构建多学期制。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202020 年)》,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依据连锁经营企业的销售特点和市场的季节性销售 波动情况,将本专业三年制教育的 6 学期调整为 8 个小学期,其中包括 4 个学习学期, 2 个实习实训学期和 2 个工作学期,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满足合作企业销售高峰期的人力资源需求。 (见表11) 表 11 “ 422” 弹性学期制规划表 学年 学期名称 地点 岗位类型 岗位名称 第 1学年 专业操作技能学习学期 校内 一线服务岗位 营业员,收银员,促销员,理货员,收货员,库区管理员,货品检查员,设备管理员,仓库调度员 工作学期(元旦、春节销售高峰期 企业 认知实习) 校外 企业 运营能力 学习学期 校内 工作学期(暑假销售高峰期 一线岗位 实习) 校外 第 2学年 综合管理能力 学习学期 校内 基层管理岗位 门店长,柜组长, 仓库主管 、 配送中心主管和信息系统主管 及主管助理, 业务员,库存管理员,系统管理员 企业经营实训学期 校外 第 3学年 专业拓展能力 学习学期 校内 毕业顶岗实习学期 校外 3.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 1) 人才培养目标设计。 不断增强校企融合,充实与完善现有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体系”,使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有据可依。 根 据连锁企业工作领域、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 分析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学生的 核心能力,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实现 “知识 +能力 +素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图2)。 17 图 2 连锁经营管理工作流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图 18 ( 2)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以连锁行业校企合作工作组 完成的超市、百货、购物中心、专业店四个业态 36 个校企合作重点岗位的岗位标准和人才成长路径研究项目和连锁经营行业人才需求特点调查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和沃尔玛、苏宁电器和浙江人本超市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共同分析社会和连锁经营行业对 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紧贴连锁行业和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特点, 落实以岗位任职要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案三项主要成果。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思路如图 3 所示。 图 3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思路 ( 1) 课程体系结构改革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 422”弹性学期制及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连锁行业校企合作工作组完成的 36 个校企合作重点岗位的岗位标准和人才成长路径研究项目和连锁行业人才需求调研的成果 ,确定本专业面向的岗位、岗位群及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结合连锁经营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要求, 兼顾三个连锁专业拓展方向, 根据岗位核心能力要求调整课程,按照“干什么学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确定课程体系及专业核心课程。 19 图 4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职业导向课程体 系结构 ① 依据职业成长、职业认知规律构建知识体系。 借助连锁行业校企合作工小组已取得 36 个校企合作重点岗位的岗位标准和人才成长路径研究及连锁行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的结果,并借助我院本专业带头人是商业服务业《国家职业 分类大典》修订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的优势, 依据职业成长、职业认知规律, 构建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行业和岗位群需求为中心,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 ,确定《连锁经营管理原理》、《门店运作实务》、《连锁企业采购与配送管理》等 7 门核心课程,确定《管理学基础》、《消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