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冬季施工组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输等各项要求 , 联系好备用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确保混凝土及时发料,商品砼出搅拌站和进入施工现场都必须严 格控制 商砼指标。 1)、检验进场商 砼 原料,所含水泥不小于 300kg/m179。 ,且只能使用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水胶比不大于。 2)、控制到场商砼温度,具体尺度以保证入模温度达到 5℃为准,对达不到要求的 砼 坚决退场。 3)、采用综合蓄热法时,混凝土应参入早强剂或复合型早强型复合外加剂,并应具有减水、引气作用(含气量控制在 3%5%)。 商混进场后应先检查外加剂质量及参量,合格后方可使用。 4)、当气温低于 15℃采用负温养护法时,应以浇筑混凝土 5 天内的预计最低气温来选用防冻剂类型。 同时需满足浇筑混凝土完毕、及保温材料覆盖后,温度尚不低于 5℃的要求。 混凝土浇筑 1) 、泵管依次缠塑料薄膜 棉毡 塑料薄膜,室外部分棉毡加缠一层。 2) 、泵送混凝土前需用与商砼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预热泵管。 17 3) 、关注天气预报,在可能降雨降雪的时间段,将待浇筑的工作面用彩条布覆盖。 浇筑前,还应清除模板和钢筋上的冰雪和污垢。 4) 、分层浇筑的混凝土应把握好循环浇筑时间,确保已浇筑的混凝土层在未被上一层混凝土覆盖前温度 不得低于按蓄热法计算的温度,且 大于 2℃。 混凝土振捣应采用机械振捣。 5)、混凝土板收完面需立即按编号覆盖薄膜和 棉毡。 待二次收面时,收哪一间卷起哪一间,收完后立刻还原。 混凝土养护 1)、冬期浇筑的混凝土,其受冻临界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 1)采用蓄热法、暖棚法、加热法等施工的普通混凝土,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时,不应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 30%;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时,不应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 40%; ( 2)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 15℃时,采用综合蓄热法、负温养护法施工的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不应小于 MPa;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 30℃时,采用负温养护法施工的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不应小于 ; ( 3)对强度等级等于或高于 C50 的混凝土,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 30%; ( 4)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 50%; ( 5)对有抗冻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 70%; ( 6)当采用暖棚法施工的混凝土中掺入早强剂时,可按综合蓄热法受冻临界强度取值; ( 7)当施工需要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应按提高后的强度等级确定受冻临界强度。 2) 、剪力墙混凝土浇筑前,应对照图纸和编号,在模板对拉螺杆上 铺设对应保温材料,待混凝土达到强度要求并冷却到 5℃以下后,方能取下模板及保温材料。 当拆模后,混凝土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差大于 20℃时,应立即将保温材料覆盖回混凝土表面,延缓混凝土冷却18 速度,避免出现温度裂缝。 3) 、每 600m3 使用 2 台 燃 气 取暖器 或 30KW 工业电取暖器子加热,保证混凝土尽早达到受冻临界强度。 火炉应有专人看管并勤加移动,避免局部温度过高产生过大温度应力。 4) 、冬期施工,水泥水化作用缓慢,混凝土只需加强保水即可、严禁采用浇水养护。 混凝土测温 1)、 本工程混凝土在冬施期间采用先进的便携式电子测温 仪进行测温,型号为 KT300。 其特点为采用现代背景光技术,在夜间或黑暗环境测温时读数清晰、醒目,免用其他照明。 数字显示被测物内部温度,快速、准确、直观、易读。 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便于携带,特别适合于冬施混凝土的测温。 2)、 测温部位及间隔时间要求: 混凝土浇注后,在结构薄弱和容易受冻的部位,应加强保温防冻措施,并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或容易冷却的部位布置测温点,测温点深度应为 100~ 150mm,也可为板厚的 1/2 或墙厚的 1/2。 在达到受冻临界强度 时应每隔 2h 测温一次,以后应每隔 6h 测温一次 ,并应同时测定环境温度。 测温项目及间隔时间具体要求。 3)、 分 冬季施工的混凝土测温工作。 测点布置原则: 梁:测温孔每 20m2 建筑面积设置一个,孔深约为 1/3 梁高; 柱:在每根柱的 1/3 高度设测温孔一个,测温孔与柱面成 90 度角,孔深约为 1/3 柱断面边长; 剪力墙板:每 200m2 板面设测温孔一个,孔距地 面(或板面)约 1/2 板高,并距焦碳炉较远处设置,孔深约 100mm。 筏板基础 砼测温时上点应布置在混凝土表面以下 50~ 100mm 处,下点在混凝土底面以上 100 ㎜处。 如果混凝土厚度特大,又想摸清垂直方向上 温度变化规律,可在上中点间和中下点间再加设一个测温元件。 在浇筑平面方向上的测点距离一般为 50008000mm,在底板厚度方向上布置上、中、下三点,测温点距边距底板上下皮表面距离应≥50mm。 19 (1) 、 已经浇筑成型的混凝土测温法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尚未初凝前,在其上用 φ20 的钢筋插出小圆孔即测温孔(适用于梁、板等混凝土测温);对于墙板及柱的混凝土测温,可在混凝土浇筑前预先埋入 φ20 圆钢,钢筋的一端伸出模板表面约 15cm,便于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拔除,钢筋拔除后形成的小圆孔即测温孔。 混凝土入模后至其强度达到 受冻临界强度( 4Mpa)前,每 2 小时测取混凝土内部温度一次。 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受冻临界强度后,测温间隔时间改为每 6 小时测取混凝土内部温度一次,所测温度即混凝土养护期间的温度; (2)、 测温方法: 将玻璃液体测温计插入测温孔,并用保温材料(如:棉花等)将洞口塞住,停留至少 5 分钟,然后迅速取出,观测其温度,即为混凝土的养护温度。 4) 、 混凝土入模温度测温法 将混凝土测温计直接插入混凝土内部约 200mm,停留 3 分钟所测温度即为混凝土入模温度。 5) 、 大气测温 在空旷的室外,距建筑物约 10m 左右处,选择 四 个大气测温点(要求通风、向阳,测温箱距地约 ,其规格不小于 300*300*400mm),四个点分别设在 ,每 24 小时读取温度四次,分别记录。 测温时间:每天的 02: 00, 08: 00, 14: 00, 20: 00 共四次。 6) 、 所有测温点应配置相应的平(立)面布置图,各孔按顺序编好号,经批准后实施。 测温前,专职测温人员与施工负责人联系,按测温点的平(立)面布置图事先在模板上预留洞口。 7) 、 测温、保温工作的持续时间 根据混凝土养护期间所测温度,结合混凝土的 龄期,对照混凝土“ 强度 时间曲线 ” ,估算出混凝土的大致强度。 当混凝土强度达到受冻临界强度以上时,即可停止冬施混凝土测温工作,但仍需进行相应的保温养护,直至混凝土内、外温差不超过 15℃ 时为止。 测温工作应连续进行 ,每 4h 测一次 ,持续测温 18d 及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85%,并经技术部门同意后方可停止测温。 测温时发现混凝土内20 部最高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达到 25℃ 或温度异常时 ,应及时通知技术部门和项目工程师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分析数据、及时反映:测温人员应同时检查覆盖保温情况,并应了解结构物的浇注日期、要求温度、 养护期等。 若发现混凝土温度过高或过低现象,应立即通知有关人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8 )、 测温资料: 混凝土测温资料齐全、真实、可靠,测温应与试压同条件试块结合起来,测温记录要记上何时试块超过了要求强度,不是为了测温而测温,如温度可能降到低于防冻剂要求的温度时,应立即试压同条件试块,强度未达到抗冻临界,应加强保温措施并记录时间及措施内容。 9) 、红外线测温仪示意图 三 、 防水工程 1) 卷材层施工应尽量选择无风晴朗天 气进行,充分利用日照条件提高基层温度,并在迎风面设置活动的挡风装置; 2) 基层不得存有积雪、冰霜; 3) 所有材料不得含有冰雪冻块; 4) 对 防水 材料应采取保温措施; 5) 防水卷材采取热熔法施工时,气温不应低于 10℃。 21 四 、 水电 安装工程 1) 管道施工中若低于规范要求的焊接温度时,要采取预热措施,地下管线尽量避免在冬季施工,若必须在冬季施工,石棉水泥接口要有防冻措施。 2) 管道的强度试验若在冬期进行可改用气压试验,但要征得设计或甲方的同意,并有相应的安全措施。 3) 冬季竣工而又不能及时供暖时,必须 采取可靠措施把水泄净,以防冻坏管道和设备。 4) 电缆的敷设要在规范所规定的最低温度以上进行,必要时要进行预热。 防风作业应采取可靠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和人身安全。 五 、 土方 开挖及 回填 一)、土方开挖 1、本工程的土方开挖为较小面积的开挖, 采用 草帘 覆盖法。 二)、土方回填 土方回填要清理基底冰雪、冻土层和保温材料,排除积水、挖出冻土块。 基槽回填用土方不得含有冰雪和大于 150mm 的冻土块,且冻土块不得超过 15%,分布均匀,不得集中,逐层夯实。 本基坑回填均采用 自然级配 砂砾石 ,为保证冬季施工,需在工地外贮备 约 40000m3,确保回填时不含冻土块。 回填土的虚铺厚度要比常温适当降低,每层铺土厚度不得超过 3 00mm,夯实厚度为 100150mm,分层回填后要及时用保温草帘被覆盖。 填土应连续进行以防地基或已填土受冻,夜间未施工时要采取保温。 22 第 六 章 、 成品保护 冬期施工土方回填时 ,注意防冻工作 ,在隔夜施工时一定要用塑料布及草帘进行保温防冻。 防止已填土方受冻造成返工。 回填土施工时严禁的明水、及渗水进入基槽对工程质量造成隐患。 防水施工时,环境温度不低于 5℃ 度,胶泥的胶比例加重,施工完 后及时采取保温措施。 注意模板外的保温材料保护工作 ,外挂的保温材料要挂拆一致,不能强拉硬拽毁坏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