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雪霉叶枯病内容摘要:

2、叶片也染病或迅速变褐枯死。 鞘腐多从上部叶鞘与叶片相连处始发,后向叶片基部及叶鞘中下部发展,病叶鞘变为枯黄色或黄褐色,变色部无明显边缘,湿度大时,上生稀疏的红色霉状物。 上部叶鞘染病后可致旗叶和下一叶枯死。 叶枯成株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后扩展为椭圆形至后圆形大斑。 发生在叶缘的多呈半圆形,大小 14为 23缘灰发色,叶间污褐色,呈浸润性地向四周扩展,形成不大明显的轮纹数层,病斑上可见砖红色霉状物。 湿度大时病斑边缘现白色菌丝层,有时病部现微细的黑色粒点,即病菌子囊壳。 后期多数病叶枯死。 穗腐个别小穗或少数小穗发病,颖壳上产生水浸状黑褐色斑块,上现红色霉,小穗轴变褐腐烂,个别穗颈腐烂褐色,严重时全穗或局部变 3、黄枯死,病粒易皱缩褐变,表生污白色菌丝。 病原雪腐格氏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异名 r.)病菌在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座,形成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新月形,两端钝圆,无脚胞,无色,具隔膜 03 个,以 1 个隔膜居多,大小 m)。 有性态为囊壳埋生,珠形至卵形,大小16025090100(m),顶端乳头状,有孔口,子囊壳壁厚具内外两层。 子囊棒状至圆柱状,大小 4070m)。 子囊里具子囊孢子 68 个。 子囊孢子纺锤形或椭圆形,无色透明,具隔 13 个,大小1018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蓖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后侵染叶鞘,后向其他部位扩展,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 病菌生长温限 4、0,1921最适。 西北地区 45 月降雨多的年份,低温湿度大,有利该病发生。 青藏高原麦区,78 月多雨,气温偏低,除为害叶片外,还可引致穗腐。 潮湿多雨和比较冷凉的阴湿山区和平原灌区易发病。 小麦抽穗后 20多天,降雨量以上位叶发病影响较大。 小麦拔节孕穗期间受冻害,抗病性降低。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在春小麦栽培区,小麦灌浆至乳熟期是该病流行盛期。 在栽培管理措施中,水肥管理、播期、密度等与发病关系密切。 春灌过量、浇水次数过多、生育后期大水漫灌或土粘重、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的田块、施用氮肥过量、施用时期过晚易发病。 播种过早,播量过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如:郑州 3 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