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电大教育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内容摘要:

班级管理能否取得实效对一所学校来说,意义特别重大。 当前,在镇原县整体社会环境不太健康纯净的情况下,校园风气也受到污染,影响不容小觑。 有的 老师认为担任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强加给自己的多余的一种负担、一种包袱,缺乏立足岗位贡献全部才干的愿望。 还有的班主任对自己不能正确评价,不能正确控制自己,经常是工作不主动,不积极,拖拖拉拉,马马虎虎,甚至对班级工作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平时应付性工作的多,而创造性工作的少。 有的班主任只能被学校推动着完成一些事务性工作,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研究班级,研究学生,从本班实际出发有效地、多途径地开展班主任工作,组织班级活动,创造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问题意识差、研究能力不强、解决或实现方法简单粗放是令人痛苦的事 实,如何推动教育科研真正搞起来并不断向纵深发展,是当前应该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另外,现在不少班主任缺乏民主性,平时不注重调查研究,极少与学生沟通,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诉求,解决问题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遇到问题总是从主观意愿出发,指责学生的诸种不是,致使与学生在心灵上的隔阂越来越大,感情上的距离越来越远,班主任工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公平化教育意识不强 班级管理能否从公平的角度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然而,目前我们屯字中学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 班级对学生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按照社会要求对个体的社会同一性的教化,定向和控制,其功能的作用方式是对学生施以环境和教育的外部影响。 班级对学生的个性功能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社会化影响为媒体,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社会化功能,而且也是个性化过程,而目前我校一些班主任老师,工作中过分强调班级管理中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了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 这也即管的过严过死的管理主义。 这种管理主义对学生的 危害表现为:( 1)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班级活动中,过分强调“听话”和“遵守纪律”,把班主任在班级中地位、权力绝对化。 ( 2)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 因为它所强调一种简单的规范和服从,而不是一种个性和主动,强调同一性,步调一致,所以这种管理主义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装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 ( 3)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为它强调的是标准化,模式化和整体划一,对学生来说,是失去 一部分发展的机会,是对学生内在潜能的遏制,实际上造成学生发展的不公平。 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共青团集体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还有些兴趣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这个群体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纪律和计划,经常开展活动。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民族、性别等关系,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 非正式群体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但我校部分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甚至对非正式群体产生歧视。 这样做,容易使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同学对立,不利于班级管理。 重视优秀学生,忽视差生。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学习习惯等差别导致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因而有的占据优势地位,有的处于不利地位,而班主任老师管理常常存在着重视优势学生,而忽视处于劣势的学生。 这就出现教育不公平现象,最终导致班内出现两极分化。 而歧视差生是我校目前班级管理中最普遍的现象。 最明显的表现是:首先座位安排上,差生都在班内的最后一排,不管他近视或个子不高等原因,而优秀生视力再好个子再高,也 坐在前几排。 而这样无疑使“差生”好象分隔出课堂一样。 其次是教育评价中歧视差生。 一个优秀生犯了错误,可以得到班主任老师的原谅,而从轻处理或不予追究。 而如果差生犯了同样错误,班主任会从重处理。 把不公平摆在了桌面上。 三是成绩好则一好百好,成绩差则千差万差,把差生打入十八层地狱,不能参加、分享优秀生同样的生活乐趣。 这些差生并不是真“差”,而是由于没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或者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而使他成为所谓“差生”。 只要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差生是可以转变为优秀生的。 可惜的是,我们的多数班主任同志并没有这样做。 二、屯字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班主任管理思想保守,管理观念滞后,实效性差 班级教育管理是育人的系统工程,几乎涉及到一切与人有关的各个领域,因此,班级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掌握的理论涉及范围也很广,包括与班级管理密切联系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 管理学 以及这些学科交叉研究产生的边缘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管理 心理学等。 当前,我校班级管理中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班主任掌握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甚至可以说仍停留在传统的师徒经验传递的水平上,因为许多班主任老师从来没有进行过班主任上岗 培训。 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学校领导不重视班主任的培训工作,认为老师从师范学校毕业就自然能胜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 二是“应试教育”的枷锁,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使班主任老师无暇学习班级管理理论。 在“应试教育”思想体制的影响下,考分和升学率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教育行政部门及整个社会都把它作为评价衡量学校与 教师 的主要依据,在此背景下,学校只能将这一重担压在老师身上,并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连,班主任作为班级学科的任课教师,同样面对这些问题,起早贪黑,加班加点,使班主任老师没有精力再学习管理知识。 三是各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检查,使班主任老师忙于应付而难顾其他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校班级管理的操作情况不尽如人意,平均积分均不能达标,初、高中学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且初中略好于高中。 主要表现在:一是班级管理缺乏民主性,学生几乎没人参与过制定班务计划或总结工作,班主任从心理上认为这项工作没必要让学生参与。 其实,班级管理同时也是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而真正有效的管理是学生自我管理,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怎么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力量,怎样培养学生自我教育 ,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