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M公司在 20世纪 90年代由制造型企业成功转型为服务型企业等,这些均有力地说明了现代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日益密切并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二 、 深圳 现代服务业的 发展基础 深圳 现代服务业 的发展基础, 主要表现为 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 总量和增长 速度,这是深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基础。 总量不断扩大, 意味 着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的不断扩大,增长 速度的稳步加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的动力支撑。 二是 要素禀赋和 产业 结构, 这是深圳现代服务业 产业素质 的保证。 要素禀赋决定着产业结构,要素禀赋的提高,将使 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 从而促进深圳的经济结构将由工业经济为主导转向服务经济为主导。 三是聚集程度和辐射能力,这是服务经济的功能体现。 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比重的提高,则意味着深圳的产业能级的 提高 ,而产业能级的提高则是提升城市能级水平的重要动力,从而使城市具有持续的要素聚集效应和较强的辐射能力。 四是产业支撑 和创新能力,相 对于制造业,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 支撑体系 、产业政策的要求更高,对产业创新能力的依赖性更强。 现代服务业更多的是软资源整合的结果,是产业创新的结果,因此产业发展环境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服务业重要的内生动力。 1.经济总量和 增长 速度 经济总量。 深圳的 GDP 总量从 1979 年 的 亿元上升到2020年 的 , 是 30年的 4000多倍,可以说 30年间经济总量的变化不可同日而语,创造了超高速增长的奇迹。 从总量增长上看, 2020年 2020年连续突破 4000、 5000、 6000、 7000、8000亿元 大关,表明深圳前 20多年的经济积累在此一阶段达到井喷式的爆发性增加。 从增长速度上看, “六五”时期( 19811985)GDP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 %,是 30年间增长的高峰值 ,而以1979年为基期的 GDP年均增长速度也达到了 %。 可以说,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上,深圳均具备了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空间和基础。 增长速度。 从三次产业的发展情况看,第一产业的 GDP和增长速度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 以 1979 年为基期 的第一产业 年平均增长速度 只有 %,表明深圳已经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 社会的转 变。 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在“六五”时期达到 %的高峰值后,也呈现下降的趋势,虽然 以 1979 年为基期 的第二产业 GDP年平均增长速度 为 %,在三次产业中最高,但也表明以空间扩张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发展总体格局已经形成,第二产业进入到主要以内部提升带动增长的阶段。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的高峰值同样出现在“六五”时期,达到了 %,以 1979年为基期的第三产业 GDP年平均增长速度 为 %,但不同阶段增长速度的落差比较小,发展相对稳定,因而未来发展前景向好。 同时,在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均 GDP的总量和增 长速度上,深圳的表现也十分出色, 以 1979 年为基期 的人均 GDP 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为 %, 2020 年已经接近 10万元,位居全国首位。 表 5 深圳 的经济总量和 增长 速度( 19792020) 年份 GDP(万元) 三次产业的 GDP(万元) 人均 GDP (元 /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9 19638 7273 4017 8348 606 1980 27012 7803 7036 12173 835 “六五”时期 1981 49576 13343 16019 20214 1417 1982 82573 18960 31439 32174 2023 1983 131212 22614 55848 52750 2512 1984 234161 25932 106606 101623 3504 1985 390222 26111 163586 202025 4809 年均增速 ( %) “七五”时期 1986 416451 32907 163185 220359 4584 1987 559015 46519 220463 292033 5349 1988 869807 57005 359230 453572 6477 1989 1156565 68615 505361 582589 6710 1990 1716665 70220 769319 877126 8724 年均增速 ( %) “八五”时期 1991 2366630 80836 1126084 1159710 11997 1992 3173194 105914 1522432 1544848 12827 1993 4531445 108615 2420214 2020616 15005 1994 6346711 134152 3357972 2854587 16954 1995 8424833 124122 4221435 4079276 19550 年均增速 ( %) “九五”时期 1996 10484421 148796 5065924 5269701 22498 1997 12974208 147660 6174083 6652465 25675 1998 15347272 151764 7434976 7760532 27701 1999 18040176 150445 9005486 8884245 29747 2020 21874515 155656 10860852 10858007 32800 年均增速 ( %) “十五”时期 2020 24824874 160413 12297665 12366796 34822 2020 29695184 166587 14647171 14881426 40369 2020 35857235 142048 18174235 17540952 47029 2020 42821428 123264 22112353 20585811 54236 2020 49509078 97385 26334427 23077266 60801 年均增 速 ( %) 19 “十一五”时期 2020 58135624 69675 30495319 27570630 69450 2020 68015706 69412 34047608 33898686 79645 2020 77867900 82900 38604700 39180300 89587 2020 82020300 64700 38316400 43631200 92771 以 1979 年为基期年均增速 ( %) 12. 3 资料来源:历年《深圳统计年鉴》和《深圳市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要素禀赋 和 产业结构 要素禀赋。 毫无疑问,深圳的发展是落后地区的发展,而深圳之所以落后,主要是要素禀赋的落后。 落后者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增长: 第一, 利用比较优势实现超常规发展。 相对优势可以使落后地区在要素稀少的情况下实现发展,因为相对优势可以降低成本、提高速度。 落后者的相对优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素禀 赋的比较优势。 由于劳动力比较富裕,劳动成本就比较低,在没有资本、没有技术的时候就先把劳动力利用起来。 二是发展阶段的后发优势。 落后地区及其企业是“后来者”,就可以利用前人已经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借鉴别人已经 取得的经验教训,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别人已经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可以享受到知识的“外溢效应”。 深圳的早期发展,就是通过开放,迅速扩大对外贸易,充分利用了这一相对优势。 深圳经济特区在最初建立时的一个主要的、现实的目的,就是发展对外贸易,而且是发展“三来一补”之类的加工贸易,最大限度地利用作为落后地区较为充裕的劳动力,以实现发展的突破,不仅实现了超常规发展,而且形成了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 第二, 利用政策优势创新资源有效配置的方式。 就是用新的体制和新的发展政策(包括外贸政策、外汇政策、引资政 策、投资政策、用工政策等),形成并利用体制与政策的“落差”,形成“资源聚集洼地”,广泛吸引资源,使之得以集中有效利用,发挥最大的作用。 深圳 早期 吸收最多的是“内资”,引进最多的是内地的人才;转移最多的是在内陆地区发明但没有充分利用的技术。 深圳利 用新体制和新政策的落差,把全国的一批优质稀少资源集中配置到了特区 , 使之有效地重新配置,导致特区经济很快实现了高速发展,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 第三, 利用开放重塑和提升要素禀赋结构。 落后地区的真正问题是“要素禀赋结构低下”,即缺少资本、技术、教育、管理、法治这样一些比较 高级的要素,而没有受过教育的一般劳动力这个生产要素则较为丰富。 缺少资本和人才表现为经济结构的某种 状态,但是经济结构不是问题的症结,根源的问题是要素禀赋特征。 落后地区要做的是从人才和资本入手,努力提高要素禀赋的质量和结构,努力改变要素的质量与构成。 深圳率先引进了落后地区所稀少的要素,不仅是资本,还有技术、管理知识、市场渠道、企业制度等,也就率先改变了 深圳的要素禀赋结构,从而使深圳 得以率先提升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由此可见,要素禀赋决定了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的质量水平。 而从深圳目前的产业结构来看,深圳的要素禀赋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按着服务经济的要求,要素禀赋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 19791992年 , 除个别年份( 1983年和 1984年)外 深圳的三次产业比例均高于二次产业, 19931995年二次产业反超, 19961998 年三次产业反超, 19992020 年二次产业反超, 20202020年三次产业反超, 20202020年二次产业反超,20202020年三次产业反超。 但是二者的差距并不大,即使出现较大的差距,在下一年也会拉近。 表明深圳的二三次产业处于明显的纠结和胶着状态,这也充分说明深圳的 整体经济 特征处于 工业经济 向 服务经济转换的关键时期。 表 6 深圳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变化( 19792020)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20 2020 2020 2020 资料来源:历年《深圳统计年鉴》和《深圳市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与沪京穗三个城市比较 ,可以明显看出深圳的差别。 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比例最高,已经率先在全国形成服务经济主导的 产业结构 , 并开始进一步 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服务经济转型 和提升。 上海和广州第三产业的比例接近或超过 60%,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大,深圳第三产业的比例最低,且与第二产业的差距不大。 同时也说明,深圳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更大,而且深圳要想实现与全国第四大城市地位相匹配的产业结构,必须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 表 7 沪京穗深的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比较( 2020) 城市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三产结构 上海 :: 北京 :: 广州 :: 深圳 :: GDP和三次产业数据的单位为亿元。 资料来源:四市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其他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来看,除了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额 在全国的排名较低、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排名略低之外,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与深圳的地位大体相应。 可见深圳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外部环境总体而言仍具有一定的优势。 表 8 2020 年深圳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排名 指标 总量 排名 本市生产总值(亿元) 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19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 进口总额(亿美元) 3 出口总额(亿美元) 1 外商直接投资 额 (亿美元) 7 金融 机构存款余额(亿元) 4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亿元) 5 资料来源:深圳统计局编制的《深圳统计手册 2020》。 产业素质。 总体而言,深圳的产业素质具有一定的水平。 服务 经济总量在全国 23个大中城市中位居第四 ,仅次于上海 、 北京和广州,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产业 与 商贸流通等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 , 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囊括了其中的三项,分别为现代金融、现代物流 和 文化产业。 以海港和空港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业 持续 发展。 2020年,深 圳市物流业总产值达到 亿元,深圳港货物吞吐量由2020年的 2020年的 ,年均增长 6%;其中集装箱由 2020 年的 万标准箱到 2020 年,基本持平, 稳居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枢纽港。 2020年 机场货邮吞吐量比上年增长 %;机场旅客吞吐量比上年增长 %。 现代金融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领头羊。 2020 年增加值达到 亿元,占 GDP 比重达到 %,逐步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股份制及外资银行共同发展的银行业 发展 格局 , 以及 保险、证券、基金等非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