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症状识别与防治内容摘要:

2、次,连喷 23 次。 白粉病小麦受到白粉病侵害后,随着病情的发展,在叶片上出现黄色小斑点,而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覆有一层白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逐渐由灰褐色变为黄褐色小圆粒,能引起枯死,使麦粒不饱满甚至腐烂。 发病严重的麦株矮而弱,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而小。 防治方法:在小麦孕穗抽穗期,田间病株率达 10%20%,每亩可用 20%粉锈宁乳油 40 毫升,或 10%吸唑醇粉剂 100 克,加水 3050 公斤喷雾防治。 赤霉病小麦从出苗到成熟都会受到赤霉病的侵染,引起苗腐,茎基腐和穗腐等。 在小麦扬花期受赤霉病菌侵染后,初期时小穗基部或颖壳上出现褐色水侵状病斑,后期时有白穗状和黑颗粒的出现 3、,最终造成整穗或大半穗枯死,表现为“枯白穗”。 防治方法:可用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 150200 克,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 4050 克,加水 3050 公斤,在始花期进行喷雾,57 天再喷一次。 主要虫害症状与防治技术麦红蜘蛛是小麦返青拔节期的常发性害虫,成虫和幼虫吸食麦叶汁液,被害叶片布满黄白色斑点,以后斑点合并成斑块,叶片发黄,受害严重时,使麦子不能抽穗。 防治方法:可用 20%钾氰菊脂乳油或 10%氯氰菊脂乳油 10001500 倍喷雾防治。 吸浆虫越冬后的幼虫于 3 月下旬(小麦拔节期)破茧升至 310 厘米土层内准备化蛹。 到 5 月初羽化结束。 成虫羽化当天,交配产卵,幼虫孵化后从颖壳缝钻入颖壳内食害麦粒。 主要以幼虫在小麦灌浆期为害,造成秕粒。 防治方法:当虫情达到防治指标时,可选用菊脂类杀虫剂均可。 隔 7 天喷药一次。 麦蚜虫和粘虫小麦孕穗期麦蚜、粘虫等虫害常重叠发生,可导致小麦成熟枯杆和白穗。 防治方法:蚜虫可用 15%0 吡虫林可湿性粉剂 10001500 倍,或 20%快杀灵乳油每亩 2030 毫升加水 30 公斤喷雾防治。 如果麦田有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可将杀虫、杀菌剂混合使用如粉锈宁、快杀灵、和灭幼脲混合一次喷施,可治白粉病、条锈病、麦蚜和粘虫。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