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味菇温室大棚高产栽培新技术内容摘要:

1、味菇,又名真姬菇、玉蕈、假松茸,属担子菌亚门、伞菌目、白蘑科、玉蕈属,秋季群生于阔叶树的朽木上,自然分布于日本、欧洲、北美洲、西伯利亚等地。 其形态美观、肉质脆嫩,口感极佳,因味道鲜美似螃蟹而得名。 一、生物学特性蟹味菇为中低温和变温结实型木腐生菌类,菌丝在 540%均能生长,以 2025最适。 子实体分化发育温度为 822,最适温度 1216。 在 810的温差刺激下有利于子实体的快速分化。 菌盖形成后在 58的低温下,子实体仍可缓慢生长,但长期的低温会造成菌盖畸形,出现大脚菇;若遇 2225较长时间高温,则出现菌柄徒长,菌盖下垂,影响产量和品质。 菌丝生长基质含水量以 60%70%为佳。 出菇前基质含水 2、量不能低于 50%。 子实体分化发育期间要求空气相对湿度 85%95%,尤其是菇蕾期对空气相对湿度要求更高。 但长期的过湿环境也会影响子实体发育而生长缓慢,菌柄发暗,有苦味,易受病虫害侵袭,出现菇上长菇现象。 蟹味菇是好气性食用菌,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发育都需要充足的氧气。 二、温室大棚高产栽培应用技术蟹味菇栽培方式多以熟料袋(瓶)为载体,利用温室和塑料大棚栽培。 然气温栽培以秋季接种、冬季出菇为好。 南方诸省 9 月上旬至10 月初接种,12 月至春节前后长菇;北方地区宜于 8 月初接种,1112 月于温室大棚保护地出菇。 由于蟹味菇菌丝培养时间较长,适温环境下需 67 个月接种养菌,夏季移到阴暗通风良好的 3、场所越夏,待秋后温度低于 20时进房棚长菇。 反季节栽培于 12 月初接种,加温养菌,到早春气温回升不低于 10时进棚长菇。 培容器采用 500 克装罐头瓶或 17 厘米33 厘米塑料袋。 配方之一:杂木屑 77%,麦麸 20%,蔗糖 1%,石膏粉 1%,过磷酸钙 硫酸镁 配方之二:棉籽壳 50%,杂木屑 30%,米糠 18%,石膏粉 1%,过磷酸钙 硫酸镁 配方之三:高梁壳 40%,棉籽壳 40%,麦麸 13%,玉米粉 3%,蔗糖 1%,石灰2%,过磷酸钙 1%。 上述配料加水拌匀后,含水量控制在 60%65%,以 宜(灭菌前)。 并按常规装料、灭菌、冷却。 料温降至 28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每瓶 4、菌种可接种3040 袋(瓶)。 菌袋及时移入干燥、阴凉、避光的室内养菌。 菌袋培育期正处初秋,常会出现高温气候,要注意袋温、堆温、室温的变化,做好疏袋散热,遮阳避光,防止高温为害菌丝体。 发菌培养室控制温度在 26%以内,空气相对湿度 70%以下,防止地面潮湿。 若菌丝生长缓慢,加之袋口捆扎紧密,袋内缺氧时出现前端菌丝短而齐,呈绒毛状,严重时出现黄色抑菌线,停止延伸。 这时应将袋口扎绳松动或在距离菌丝前沿 2 厘米处打孔通气,亦注意降温。 待菌丝走满袋后,再扎紧袋口培养 3540 天,菌丝走到袋(瓶)底后,再继续进行后熟培养 3035 天。 当菌丝由稀疏转为浓白,形成粗壮的菌丝体,料面出现白色粒状,并分泌浅 5、黄色色素时,即达到生理成熟。 整个发菌培养需 6570 天。 生理成熟的菌袋搬到野外温室或大棚内,排放于架床上,1)增氧:菌袋上架后解开袋口,瓶栽的去掉覆盖物。 栽培房棚加强通风,空间喷雾使空气相对湿度达 85%。 (2)搔菌:打开瓶口或袋口的封盖物,用抄种耙或搔菌机搔去料面四周的老菌丝,形成中间略高的馒头状。 使原基从料面中间残存的菌种块上长出成丛的菇蕾,促使幼菇向四周长成菌柄肥大、紧实、菌盖完整、肉厚的优质菇。 搔菌后在料面注入清水,23 小时后将水倒出。 通过搔菌后菌丝由纯白色转至灰色,先在料面出现一层薄瓦灰色或土灰色短绒,这一色变称为转色,在适宜条件下历时 34 天。 (3)催蕾:当出现原基时,空气相对湿度要求 85%。 此时可在瓶袋口覆盖报纸并喷水保持潮湿,同时降温至 1315,并以 810的温差刺激,另给予150 勒克斯光线照射。 经 1015 天,料面出现针头状灰褐色菇蕾。 (4)育菇:菇蕾出现后及时揭去覆盖的报纸,温度控制在 15,并向地面和空间喷雾,切忌向菇蕾上直接喷水,使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 90%。 早、中、晚各通风 1 次,光照度 500 勒克斯,每天最好保持 10d、时光照,使菇质最佳。 经 1015 天,当菌盖直径长至 23 厘米、菌膜破裂时,即可采收。 整个生产周期为 4 个月,生物转化率达 100%。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