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预防稻苗立枯病内容摘要:

2、处生有霉层,茎基软腐,易折断。 在苗床上呈簇形的点状发生,此即是真菌性立枯病的初期症状,防治晚了,很快会蔓延整个苗床。 在稻苗 3 叶期前后,观察稻苗叶尖不吐水,没有水珠,在天气骤晴时,稻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处“打绺”,苗色变青绿、萎蔫,此即是生理性青枯病的初期和中期症状。 在苗床上呈连片状发病,但不传染蔓延。 对凡有上述初期发病症状的,均应立即采取第二次预防措施,控制发病。 有条件的地方,不管苗床会不会发病,均在稻苗 期进行喷药预防,效果更好,更保险。 预防的新技术选择能兼治这两种立枯病的生物农药 3?5%根复特水剂的 1000 倍液喷淋,在稻苗 叶期,每平方米苗床,喷淋药液 23 公斤,使药液能浇到苗上又下湿润床土,既提高稻苗免疫性又能杀死床土中的立枯病菌,此法可结合苗床补水进行。 该药为甲壳素类生物农药,实际为无毒级,适于无公害水稻、A 级绿色食品水稻、有机水稻使用。 一般情况下,只用细孔喷壶喷淋 1 次,如在10 天后再喷 1 次效果更好。 每平方米苗床喷 1 次药费约为一角多钱,既经济,预防效果又好,是一项预防立枯病的新技术。 据科学研究,甲壳素类生物农药,属著名的诱抗剂,还有杀菌作用和促进快速生根作用,所以预防立枯病、青枯病效果好。 试验证明,并兼有插秧后减轻稻胡麻斑病、细菌性褐斑病、稻瘟病和赤枯病的作用。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