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一场棉花大面积高产经验内容摘要:

2、 年每 667 平方米土地承包利费由 2004 年的 332 元降低到2005 年的 180 元,籽棉合同单产由 2004 年的每 667 平方米 280 千克下降到2005 年的 252 千克,让职工有超合同单产的潜力空间,激发了职工承包土地的积极性。 二、们选择了新陆早 13 号作为主栽品种,新陆早 10 号、18陆早 24 号等作为搭配品种。 场处理及种子包衣,播前种子全部经处理后到位。 为保证清洁田园的质量,定做了人工搂耙 1300 余把,确保人手 1 把。 进购小四轮搂耙机 20 余台,扎膜滚 10 套。 为达到良好的待播状态,棉田全部用联合整地机耙地。 播种机及早进行调试和改造,播前所有播种机 3、全部达到待播状态。 对所有播种机覆土滚筒进行改造,减少了种穴错位现象。 快播种进度。 4 月 20 日播种基本结束,4 月 25 日滴灌地面布管结束,确保能及时滴出苗水。 4 月苗占总播棉花的 85%以上。 对所有棉田都进行了两遍中耕。 棉苗一显行就中耕,不仅提高了地温,而且促进了棉苗根系下扎,为蹲苗打好了基础。 于前几年植棉过程中推广的“1、2、1”和“缺苗断垄处留双株”的留苗方式在一些职工心里根深蒂固,我场专门组织现场会,从棉田中双株、靠苗的具体长势情况及 667 平方米保苗株数的对比上,让职工了解双株、靠苗的危害。 对双株、靠苗的检查评比一直抓到打顶结束。 秋季又组织全场干部和部分职工在有代表性的条田召开 5、 10 日我场打顶工作全部结束。 我场提出的目标是“8 万果枝,6 万桃”,实践证明,果枝数高而产量不一定高。 我场 10 连 2 号地实际单产 361 千克/667 平方米,7 月 2 日打顶结束,平均果枝数在 56 台,正是由于早打顶,将有限的养分集中供应在 56 台果枝上,提高了成铃率,增加了单铃重,促其早吐絮。 而前几年“10 万果枝,6 万桃”的目标,造成无效消耗过多,反而达不到高产。 是多种病虫害大发生的年份,场生产办调查红蜘蛛进地时间是 5 月 11日,比历年提前了 10 天左右,而且发生点多、面广,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 棉铃虫在整个北疆大暴发。 新湖一场仅人工捕捉棉铃虫发放奖金 18 万 6、元,人工摆放杨枝把 13 万把,捕捉棉铃虫蛾子 70 余万只。 棉蚜 5 月中旬进入棉田。 双斑萤叶甲首次在我场危害棉花。 针对以上情况,认真贯彻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最终将各种病虫害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 三、实地确定头水灌量2005 年,根据我场不同土质条件、不同灌水方式、不同播前灌水方式等进行实地挖查,测量墒情,确定最佳灌头水时间。 灌头水时,又根据不同类型条件实地查看不同滴水水方的旁渗和下渗量,以此确定头水滴水量。 调查表明,头水滴 1520 立方米不适应我场的情况。 我场 6 月 8 日开始个别地块进头水,6 月15 日大面积进头水。 由于蹲苗效果显著,棉花根系已下扎 3040 厘米,需要滴水 3050 立方米才能满足棉花的生理需要。 四、防止肥料流失7 月底 8 月初,由于种种原因,棉花出现早衰趋势,我们每 667 平方米加施滴灌专用肥 58 千克,而且每水必带肥。 施肥重心后移,解决了棉花早衰的问题。 棉花收获后,场生产办进行各棉花品种取样检测,单铃重均超过测产时的理论单铃重,平均超 10%以上,单铃重最大达。 五、勤检查,勤研讨2005 年新湖一场基本上每个星期、每个生产阶段都要以现场会、检查等形式组织连队管生产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评比、检查。 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形式,从中找出田管中的差距和不足,及时弥补,促进整体水平提高。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