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性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不少于 5 本 校本学材(工作页) (各系出版 1 本 学材) , 重点完善 不少于 20( 8+2+2+3+5) 个 与一体化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学习工作站,建立 5 个专业学习资源库。 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方面, 20 2020 年每年各引进 3 名在国内相关行业和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技术大师或行业专家;建立一支不 20 少于 50 人的兼职教师队伍;新增 8 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教师,新增 30 名具有高级工或以上职业资格的教师。 在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方面, 20 2020 年每年各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少于 100 人次,且每位专业教师到企业 实践时间不少于 2 个月;举办专业技术能力专题培训不少于 15 场;选派 15 名左右骨干教师外出(含海外考察)进行短期培训进修。 在提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方面, 20 2020 年每年各邀请国内外职教领域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不少于 4 次。 组织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国内外职业教育进修学习和职业院校之间教育教学的交流、研讨活动不少于 50 人次。 在提升教师德育工作和职业指导能力方面,组织专业教师、班主任队伍、学生管理干部参加德育工作交流、研讨活动不少于 150 人次,参加德育能力培训教师不少于 25 人次,新增职业指导师 12 人,新增就业指导师 12 人。 、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在未来 2 年内,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师资队伍,共同开展技术项目研发,共同制定规章制度,实现校企协同管理和资源共享。 20 2020 年 两年 建设完成 不少于 21( 3+8+3+4+3) 个校外学习工作站 ,与企业人员共同研发技术项目不少于 2 项。 实现企业生产车间与校内学习工作站一体,企业技术员与教师一体,学生与企业员工一体,形成学校企业二元互融、工作学习两位一体、互补互促的“校企双制”办学模式。 21 (三)预期效益 通过此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 为省市区域经济发展 和 产业升级调整 输送 大量的技能人才 ,同时为技工教育 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提供示范 ; 推动 汽车检测与维修 、 数控技术应用 、动漫设计与制作 、 现代物流 、 计算机网络技术 五大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的 师资队伍建设 和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的 建立。 22 第 三 部分 重点建设内容 一、 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 (一)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重点的汽车专业群 建设计划 ( 1) 现有基础 学校汽车工程系现共有 4 个专业 (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气与空调、汽车商务与营销、汽车钣金与喷 涂 ),分布在二个校区,有预备技师、高级工、中级工、短期培训等多层次培养模式,在校汽车学生班级数 54 个班,学生人数达二千多人。 对以社会需求、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办学模式的教改思路清晰,成果显著,是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 多年来,为社会企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汽车专业技能人才。 学校已推行了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建立了与一体化课程相适应的学习工作站,现拥有自动变速器学习工作站、发动机学习工作站、底盘学习工作站、汽车 4S 模拟学习工作站、汽车电气空调学习工作站等 26 个一体化学习工作站,每个学 习工作站都划分有信息检索区、教学区、实训区和学业成果展示区。 学校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现已与 25 家大、中型汽车维修服务店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了专业建设企业专家委员会。 校企合作的型式有:学生实习及毕业生就业;一体化课程开发;教学协作;合作开展培训;定向培训;学术交流项目开发等。 23 学校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积极引进企业、社会具备培训经验的技能人才到校任教。 汽车工程系已从汽车 4s 维修服务企业引进多名熟悉企业运作、业务能力较强的企业专家到校任教,以满足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对教师的 需求。 现有汽车专业教师 42 人(专职教师 32 人,兼职教师 10 人),具有本科学历13 人,均具备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技师以上人员达到 70%以上,高级技师 15 人,高级工程师 2 人。 ( 2) 特色优势 ① 已实施了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 ,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肯定,且参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汽车专业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制定。 ② 现已建成与一体化课程实施相配套的学习工作站,现拥有自动变速器学习工作站、发动机学习工作站、底盘学习工作站、汽车 4S模拟学习工作站、汽车电气空调学习工作站等 26 个一体化学习工作站。 根据计划,汽车工程系还需增设如下学习工作站:自动变速器维修车间、电子控制技术维修车间、汽车营销实训室、备件管理实训室、汽车展台、柴油共轨等高技能实训基地。 ③ 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现已与 25 家大、中型汽车维修服务店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了专业建设企业专家委员会。 校企合作的型式有:学生实习及毕业生就业;一体化课程开发;教学协作;合作开展培训;定向培训;学术交流项目开发等。 ④ 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备较强的教研水平。 其中从 24 日产、现代、本田、丰田等 4s 店引进人员 16 名, 4s 售后经理级别以上人员 5 人,从事车辆销售、保险办理业务人员 3 人,从事技术顾问人员 3 人。 通过 2 年教学改革推广工作,学校师资均具备较强的开发能力,现正参与 2 个国家级教材编写工作,开发出 18 套校本培训教材,技能竞赛累获佳绩。 ( 3) 发展前景 汽车服务是汽车后市场三大板块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发展最快、前景最好的行业之一。 中国长期的短缺经济,使人们的目光过多地集中在制造业,而对汽车后市场重视不够。 随着汽车需求增长的释放,汽车后市场随着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也日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有专家预测,到 2020 年,汽车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1900 亿元以 上。 可以看出,汽车服务产业的不断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国家正通过进行相关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计划,推进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 随着行业的发展,技能人才的需要变得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 ① 行业的发展,对于技能人员的需求变大 随着日本本田、日产和丰田三家日本汽车制造商落户广州,广州汽车工业目前已形成了集群发展的格局。 近年统计,汽车工业年平均产值达 亿元(不含摩托车)以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创造就业岗位达 20833个。 全 市规模以上的汽车工业企业共有 110家,其中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60家,总资产 ,从业人员 28836 25 人。 到 2020 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将达 3000 亿元,汽车整车年生产能力达到 130 万辆,产值 2020 亿元左右;汽车零部件产值达 800 亿元以上。 目前,广州市汽车制造业的核心企业为广州市汽车集团公司和东风汽车集团公司,汽车制造业的核心企业主要是零部件生产厂和整车生产厂。 汽车制造业属于大批量生产,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 汽车制造业的生产特点决定了需要大量的生产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下表是部分企业目前的职工人数和人员 增长预算表: 企业 目前职工人数(人) 预计需求人数(人)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5900 新厂建成后计划增加 2020 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 2600 2020 年计划招收 1000 广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 374 30 万台 /年时达到 900 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717 万辆 /年时达到 800 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 2400 36 万台 /年时增加 800 广州骏威客车有限公司 2800 每三年更新原有职工的 1/3 由此可见,汽车制造企业为广州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对职业院校 如何与现代汽车制造企业接轨,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下面是我们对 10 家汽车制造企业的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等级分析表: 企业数 职工 总人数 生产 人员 技师、高级技师 高级工 中级工 初级工 10 5924 3543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92 % 339 % 1449 % 448 % 26 上述数据表明,在受访的汽车制造企业中,生产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 60%左右,但技能人才数量偏低。 ② 售后服务市场的扩大,促使高技术人 员的需求变大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私人购置轿车比例已经超过 80%,成为汽车消费的主体。 因此,相应的汽车 4s 服务技术的人员、售后服务人员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 汽车 4s 服务,作为汽车后市场的主体构成部分,主要包括了汽车的维修保养、汽车的美容服务、汽车检测服务、汽车零配件管理、汽车商务营销、汽车客户服务等,且可拓展到其他多个岗位,如仓储物流等。 汽车服务行业,随着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汽车种类不断增加,其相应的科技含量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对于其所需求的行业人才、专才,自然而然,数量上、质量上也要求越来越高。 但由 于我国汽车服务行业的发展时间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开发及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因而汽车技术培训的发展也相对来说较为初步。 对于不断引入的新型汽车及其先进汽车技术,我国正面临缺乏维护及检测这类汽车的技能及素质人才,而且现有人员技能培养水平与汽车技术要求的差距正变得越来越远,因此,健全相关技能人才培训机制,包括场地、设备、师资等方面,重视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才能弥补这个不断扩大的人才缺口,满足社会对汽车技能人员的需求。 (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① 指导思想 27 围绕汽车服务岗位工作能力需求,本专 业将努力开发出适用于企业、学校、社会的岗位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汽车服务岗位群的需要,以提供公共培训服务、促进校企交流、引进先进教学理念、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目标,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是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方针,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和汽车行业人才大量需求的需要,使职业教育成为一座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为社会持续输送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 ② 建设目标 针对汽车服务行业发达,汽车企业整体技术、服务水平提高需要的特点,以岗位能力要 求为导向,完善课程开发及改革的流程与办法,建立工学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③ 开发设计理念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理念,因为职业教育是为人们胜任职业活动和通过职业活动实现人的发展而提供的教育,因此教育的过程必须是职业导向的。 “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的理念,因为构成职业的基本元素是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任务,因此教育过程中的媒介和手段都应当是工作化的,必须将具体的工作情境置于教学过程之中,并以工作性思维来构建教学过程。 “从 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的理念,因为课程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载体,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必须以工作为基 28 础,并保证以工作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必须产生胜任现实工作的能力。 :获取信息 制定计划 做出决策实施计划 检查控制 评价反馈。 ,即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胜任工作、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因此必须将学习置于工作过程(即教学过程)的中心,以学生自主地理解和完成工作任务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并指导学生将理解和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的能力转化成为适应变化的策略。 学校的 一切资源,包括教师资源都是学生实现这一完整过程的基础,都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 “校企合作”为基础,校企合作的核心是认识企业的工作形态和工作内容,并将其充分而有效地呈现于教学过程之中,聘请企业专家、签订校企合同、组织企业实习,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工作呈现”的有效性。 ④ 开发设计思路 本专业课程以“汽车服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和技术为指导,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思路如下:行业情况分析和岗位工作分析→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课程设 计开发(含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确定、学习任务设计等)→专业教学计划编制→学习材料(工作页等)开发→投入实施。 具体工作步骤见下表: 阶段 目的 步骤 第一阶段: 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选择调研行业、企业 拟定调研内容 确定调研方法 29 实施调研 撰写调研报告 评审调研报告 第二阶段: 工作分析 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实践专家标准 遴选实践专家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典型工作任务汇总和描述的评审 第三 阶段: 学生分析 分析工作任务与一体化课程的接口条件 设计分析问卷 组织学生填写 回收、汇总、整理问卷信息 根据教育规律分析确定学生的心理特征 第四阶段: 学习领域课程转化与描述 构建一体化课程 一体化课程转化 一体化课程描述 一体化课程评审 第五阶段: 学习任务开发设计 开发符合本专业地域特征的学习任务 分析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性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新优高产早熟优质水稻“丰优早13号”
2、早熟、超高产,优质作为育种方向。 科研人员努力搜寻优秀种资材料,在育种目标上以适应北方高寒区、早熟区为重点选配组合对象。 选育过程中积极与北方各农研院所协作,进行了全方位多点多次异地鉴定试验,取得了第一手权威的育种数据,从而选育出优秀的品种丰优早 13号,为北方水稻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该稻以 盐 70为父本种间杂交,其后代采用系谱选育,编号为 96589。 1996 年在所内培植 997
固定资产折旧论文固定资产管理论文
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 这个递减分数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 数字总和。 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折旧年限-已使用年限)/ [折旧年限 (折旧年限+ 1) 247。 2]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 年折旧率 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
商品进销存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数据库设计论文
条件,确认软件测试的具体要求,定义详细的功能模块,以求达到协助系统开发的根本目的。 需求分析的原则需求分析的基本原则是:(1)需要能够表达和理解问题的信息域和功能域;(2)要能以层次化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解和不断细化;(3)要给出系统的逻辑视图和物理视图。 需求分析的一般步骤需求分析分为问题分析,需求描述,需求评审等几个步骤。 首先进行问题分析。 在该阶段,分析人员通过对问题以及环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