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和思考内容摘要:

讲 义 ,不再是脱离实际历史条件的管理思想,也不再是与 利 的对立,企业只有提倡合理的 义 和 利 ,才能正确地解决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三者关系。 4 (五)重均同而轻个性的偏向 首先,在企业管理思想上,我们曾经偏重于那些重总体,轻个体的学说。 比如:建国后,重视对原苏联管理思想的引进、吸收和探讨,而这种管理思想的一个特点是维护了一种总体至上的观念。 反之,对西方国家比较强调个性和个人积极性的管理思想,弃之不顾或否 定批判。 其次,企业在管理制度和方法上趋于共同,缺少特点。 从前,由于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不是独立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因此,国家的方针目标就是企业的方针目标;国家的价值观念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念;国家的管理文化就是企业的管理文化 „„ 所有企业同遵一旨,同出一源。 第三,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上, 铁饭碗 、 大锅饭 至今仍是个别企业改革发展的阻碍。 具体表现就是讲攀比,不讲竞争;讲均同,不讲贡献;讲公平,不讲效率等等。 长期以来这种 求和去异 的儒家管理思想,造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依附性和均同性思想, 顽固地保护着人们的心理长城。 第四,以往在企业职工个性上,共同性胜于特殊性,群体性高于个性性。 使职工个性长期处于抑制和闭锁状态,个人需要绝对服从集体的利益,排斥任何做法的个人主义。 其结果,使一些企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三 、 儒家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 (一)孔子儒家思想“仁治”的应用 1)“仁治”就是从根本上关爱人、尊重人、发展人、快乐人。 讲究“仁治”,就是讲究持续关注人,以人为根本,而不是以物为根本,不是以经济追求为根本。 2)“仁治”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说白了,就是讲究管理应从人的本性出发,正视人性的优点,也正视人性的弱点,把人当人看。 孔子没有讲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但他的后来者孟子与荀子却持有炯然相反的两种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以为人性本恶。 实质上,这同西方管理理论中的 X 理论与 Y理论是完全相同的。 事实上,发展到现代,相信大家都明白,人性本善亦本恶, 5 这源于人的动物本能。 在西方,最终发展到了超 Y 理论,亦即如此。 3)“仁治”就是讲究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时时地地用行动体现出这种精神。 “仁”决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口头或书面上,而是要坚决贯彻到行动中。 时下的很多企业,标谤自己的企业以人 为本,却无时无刻不在做着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极尽克扣剥削员工之能事,极尽违法不犯法之能事,极尽忽视破坏环境之能事,眼里看到的只是利润,而利润赚来后俱是落入个人腰包,毫无价值分享的胸襟与气度。 这样的企业,是根本不配称“仁”的。 (二)对孔子儒家思想“礼治”的应用 1)孔子的“礼治”,就是推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让上下有序、尊卑有度、亲疏有分、长幼有别,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就是讲究建立起组织的有序架构, 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组织的流程与制度。 2)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意思就是,礼是所有人们都应该严格遵守的,不可以越礼。 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就是要求大家严格按各自的职掌行事,不可以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与流程设计。 只有这样,大家各司其职,尽职尽责,才能使得组织管理规范化、职业化。 3)对于“礼治”,孔子十分推崇,并极力维护。 孔子对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十分痛心,说明他对社会的无序和纷争充满着憎恶。 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就是对于组织中破坏职能分工及制度流程的人和事,应严格予以处理,决不姑息,以维护组织的规范化秩序,以保障组织运行的 效率和无偏差。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凡事不讲流程,不讲制度,随心所欲,管理将毫无成效可言。 4)对于“礼治”,孔子并不讲究完全照搬周礼,虽然他十分推崇周礼。 他主张对周礼加以损益,保留适应时代发展的、符合仁的东西,而将不适应时代的、违背仁的东西加以剔除,如废除周礼沿习下来的奴隶殉葬习俗等。 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就是在组织架构与制度建设中,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范本加以修订,使之完全适用于本组织。 完全地照搬照抄,只会形成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最终贻误组织。 6 (三)对孔子儒家思想“德治”的应用, 1)孔子“德 治”思想,根源于“仁治”,是将“仁”的思想加以分解,成为道德规范标准,如忠、孝、仁、义、礼、智、信、勇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宣传推广,推及到组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