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玉米螟内容摘要:

2、毛。 背部中央有 1 条暗红色背线。 蛹纺锤形,长约 15米,红褐色。 (3)发生危害规律 1 年发生 3 代,世代重叠。 以老熟幼虫在薏苡茎杆、根茬中越冬。 翌年 5 月化蛹,5 月下旬,6 月上旬羽化,6 月中、下旬出现第一代幼虫。 成虫白天躲藏在作物及杂草间,有趋光性。 晚上活动,夜间交尾,交尾后 12天产卵,夜间 910 点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叶背,卵期 45 天。 幼虫孵化后当即爬入心叶为害,苗期造成枯心。 幼虫一般脱皮 4 次,5 龄进入老熟期,幼虫老熟后在原蛀洞内化蛹。 (4)防治措施冬、春季在化蛹或羽化前,把薏苡茎杆集中粉碎作饲料或烧毁,减少虫源。 68 月份成虫羽化后,用黑光灯诱杀。 在幼虫未钻入茎及心叶时,用 80敌敌畏乳油 1500 倍液喷雾。 保护和利用天敌,目前发现的天敌有玉米赤眼蜂 本追寄蝇。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