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深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新闻出版业 88 商务服务业 74 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89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M 文化艺术业 90 研究与实验发展 75 体育 91 专业技术服务业 76 娱乐业 92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统计年鉴 2020中内容整理。 从表 2可以看出,北京市统计局的现代服务业的细分主要是为统计分类,方便科学统计。 而国内学者从实际研究的需要,对现代服务业的给出了从产业性质及服务对象角度的产业细分。 表 3 现代服务业分类 序号 分类 具体产业 1 基础服务 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 2 生产和市场服务 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 3 个人消费服务 教育、医疗保健、 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 4 公共服务 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4.现代服务业 与生产性服务业 从狭义上说,现代服务业主要指的是生产性服务业。 关于服务业,在下列对应关系中,现代服务业均具有明显的指向。 11 表 4 现代 服务业的 指向 服务业 1 服务业 2 现代服务业的指向 现代服务业 传统服务业 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 生产性服务业 生活性服务业 侧重于生产性服务业。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知识一般性服务业 侧重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技术 密集型服务业 技术一般性服务业 侧重于技术密集型服务业。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能级提升以及城市在国际国内和区域内部的功能定位,重要的是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 服务经济的发达程度,可以简单地量化为两个指标,一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重要占有绝对比重,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要占有相当比重。 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越高,城市的能及就越高,反之城市的地位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能级和定位的重要标杆 1。 就此而言,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和重点必须放在 生产性服务业上。 生产性服务业的 特点。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从服务的产业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是 指向三大产业提供生产所需的服务活动、以满足其中间需求的服务行业; 从服务的性质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性投入服务,用于商业运作和更进一步的生产而非用于满足最终消费和个人需要的行业 ; 从生产性服务业的性质和组成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批发 1 参见周振华主编:《城市转型与服务经济》第 002 页。 世纪出版集团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 4 月第 1 版。 12 零售业、餐饮旅馆业、交通仓储业、通讯业、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公共及个人服务业、其他服务业 等行业; 从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可分为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 ,前者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等 行业; 后者包括广告、市场调查、会展、会计事务,律师事务和管理咨询等 行业。 一般来说,生产性服务业 提供的服务属于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服务。 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 生产性服务业向国民经济三大产业提供服务产品,它不仅为 一二产 业提供全面服务,也为第三产业 ( 包括生产性服务业 ) 提供服务。 当今不同产业发展互动加强,三大产业融合日益加剧,生产性服务业由于 对经济效率有直接推动作用,对产业结构有优化作用,而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 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和壮大,有助于提高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不同阶段的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使服务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推进剂”。 有关研究表明, 在发达国家 ,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 在 国民经济 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与人均 GDP 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是生产性服务业上升、消费服务业比重下降。 生产性服务业的高比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较高层 次。 5.现代服务业 与制造业 现代( 生产性 ) 服务业服务于制造业,它在制造业中具有管 13 理、促进和战略功能。 在工业时代, 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 生产制造过程中,它的角色逐渐从充当“润滑剂”的管理功能转变为 推动工业生产各阶段更高效运行以及增加产出价值( 附加值 ) 的间接投入。 在后工业时代,生产性服务因为更全面地参与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 , 成为新技术和创新的主要来源和传播渠道,更多地发挥了战略功能和“推进器”作用。 从价值链的构成来看,许多环节明显与生产性服务相关。 生产性服务是产品价值的重要构成和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来源。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促进、共生发展。 制造业发展对服务的需求不是在制造业生产体系外部展开,而是由制造业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管理方式变革所引起的对服务的中间需求扩展所带动,即在制造业生产体系内部展开。 这种对服务的中间需求大部分与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和生产有关。 因此,这种需求所带动的服务业的发展必将导致制造业生产组织结构变革和分工的深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和制造已经卷入高度相关和相互补充的阶段。 现代制造企业已经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中间需求的扩大是生产性服务业增长 的主要动力。 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运输、电信、商业、金融保险、公共事业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性。 这些服务业效率的提高能够通过降低交易费用达到降低分工成本的目的,分工成本的降低可以推动分工深化,进而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不断加强的相互依赖关系。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 关系 越来越密切,并形 14 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主要表现在许多制造企业的专业服务呈外包趋势,制造业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使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 美国企业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 更多致力于提高企业的核 心竞争力,而把企业的专业服务进行全球外包,这一成功的运作,极大 提高了美国产品和服务的全球竞争力。 另外,生产性服务业 的迅速发展, 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 了更大的空间并 提高其质量。 近几年来,国外许多原有的制造型企业通过大规模的进入或兼并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来整合原有的业务,如 GE通过进入金融业为其客户提供贷款,来刺激其产品的销售;HP 公司通过兼并服务性企业, 为客户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从销售到咨询的全套服务; IBM公司在 20世纪 90年代由制造型企业成功转型为服务型企业等,这些均有力地说明了现代生产型 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日益密切并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二 、 深圳 现代服务业的 发展基础 深圳 现代服务业 的发展基础, 主要表现为 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 总量和增长 速度,这是深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基础。 总量不断扩大, 意味着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的不断扩大,增长 速度的稳步加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的动力支撑。 二是 要素禀赋和 产业 结构, 这是深圳现代服务业 产业素质 的保证。 要素禀赋决定着产业结构,要素禀赋的提高,将使 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 从而促进深圳的经济结构将由工业经济为主导转向服务经济为主导。 15 三是聚集程度和辐射能力,这是服务经 济的功能体现。 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比重的提高,则意味着深圳的产业能级的 提高 ,而产业能级的提高则是提升城市能级水平的重要动力,从而使城市具有持续的要素聚集效应和较强的辐射能力。 四是产业支撑 和创新能力,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 支撑体系 、产业政策的要求更高,对产业创新能力的依赖性更强。 现代服务业更多的是软资源整合的结果,是产业创新的结果,因此产业发展环境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服务业重要的内生动力。 1.经济总量和 增长 速度 经济总量。 深圳的 GDP 总量从 1979 年 的 亿元上升到2020年 的 , 是 30年的 4000多倍,可以说 30年间经济总量的变化不可同日而语,创造了超高速增长的奇迹。 从总量增长上看, 2020年 2020年连续突破 4000、 5000、 6000、 7000、8000亿元大关,表明深圳前 20多年的经济积累在此一阶段达到井喷式的爆发性增加。 从增长速度上看, “六五”时期( 19811985)GDP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 %,是 30年间增长的高峰值 ,而以1979年为基期的 GDP年均增长速度也达到了 %。 可以说,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上,深圳均具备了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空间和基础。 增长速度。 从三次产业的发展情况看,第一产业的 GDP和增长速度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 以 1979 年为基期 的第一产业 年平均增长速度 只有 %,表明深圳已经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 16 社会的转变。 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在“六五”时期达到 %的高峰值后,也呈现下降的趋势,虽然 以 1979 年为基期 的第二产业 GDP年平均增长速度 为 %,在三次产业中最高,但也表明以空间扩张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发展总体格局已经形成,第二产业进入到主要以内部提升带动增长的阶段。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的高峰值同样出现在“六五 ”时期,达到了 %,以 1979年为基期的第三产业 GDP年平均增长速度 为 %,但不同阶段增长速度的落差比较小,发展相对稳定,因而未来发展前景向好。 同时,在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均 GDP的总量和增长速度上,深圳的表现也十分出色, 以 1979 年为基期 的人均 GDP 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为 %, 2020 年已经接近 10万元,位居全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