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论文-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与对策内容摘要:

理的对象是资本营运系统,而会计的对象是信息系统,财务与会计合并一处也不符合实物管理与会计记录分离原则。 随着理财业务量的增大,对财会部门内部不相容职务的划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划分不当,容易产生个人舞弊。 被调查的企业中有 5 家成立了财务部,但究其实质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部门, “ 换汤不换药 ”。 二、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企业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决不是 “ 一日之寒 ” ,既有人的素质原因,也有制度原因。 从我们调查的 7 家单位来分析,主要成因有: (一)双元控制主体矛盾导致内部控制不力。 7 个单位中 4 家属于现代意义上公司制企业,另外 3 家还不是真正的公司制企业,其董事长同时还是总经理。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客观上产生了两个控制主体,即所有者控制主体、经营者控制主体,两者之间是 “ 控制与被控制 ” 的关系。 一方面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因为所有者拥有对经营者经营权的最终控制权,同时也决定着其报酬的高低;另一方面在 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的控制权实质是为经营者所拥有,所有者还要依靠经营者 “ 尽心尽力 ” 地工作才能实现其资本的扩张和企业财富的增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者又受制于经营者。 双元控制主体矛盾性导致内部控制存在漏洞。 ( 1)所有权与经营权制约失衡使内部控制权责不清。 两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机制约是现代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从某种意义上讲,内部控制就应当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即应当体现所有者的意志和要求。 但实际上,所有权往往是缺位的或虚拟的,经营者实质性拥有了对企业资产的控制权和处 置权,明显地出现了所有者对经营者约束不力,形成 “ 该控制的控制不了,能控制的不愿控制 ” 的局面,其结果则会产生经营者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独断专行等后果。 这样,势必导致企业控制失灵、会计信息依需而做、内部审计形同虚设,等等。 ( 2)内部控制的所有者主体意识得不到体现使内部控制弱化。 内部控制是控制主体意志的体现,控制者都希望成为控制主体以实现其控制目标,但由于企业经营者成了现实的会计控制主体,直接控制着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而所有者则成为虚拟的控制主体,其对经营者的控制则主要是通过由经营者所提供的财务会计 信息来实现的。 这样一种所有者和经营者客观存在的关系,再加上双方利益上的矛盾甚至对立,从而形成了企业内部信息失真的土壤,并弱化了内部控制的作用。 ( 3)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上矛盾使内部控制的目的对立。 对于所有者来说,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企业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便进行未来投资决策;另外,他们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比如贯彻谨慎性原则,足额并加速补偿固定资产成本等,确保自己投入资本的保值与增值。 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长远 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体现在会计上则为张扬或夸大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者损害所有者利益,如提前确认收入,不足额提取费用,在职时的过度消费等。 这就必然使得所有者与经营者在内部控制目的上产生严重的分歧,经营者会利用其掌握的实质上的控制权为自己谋取利益,而所有者只能 “ 望洋兴叹 ”。 (二)计划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陋习仍在延续,导致内部控制得不到重视。 政府包办企业一切事务和企业经营大锅饭思想是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两个鲜明特点。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企分开、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和企业改制工作的深入,打破了大锅饭思想。 但其遗毒还在,一些陋习仍在作怪。 ( 1)行政和大锅饭思想的影响。 经济体制改革后,理论上要求政企分开,但在实践中执行并不彻底,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改头换面但仍然存在的主管部门,基于权利和利益的双重考虑,仍把持着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客观上企业并无真正的理财自主权。 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国家 “ 呵护长大 ” 的企业,主观上还保留着吃 “ 大锅饭 ” 的意念。 而政府对经营不善企 业的盲目保护机制,又助长了这种意念 ,企业干好干坏一个样,致使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 ( 2)封建家长制,终身制作祟。 企业管理者往往由主管部门任命,而非民主选举;任命干部往往重政治表现而轻业务能力,经营失败者不是 “ 撤位 ” 而是 “ 挪位 ” 等等。 由于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健全负有主要责任,管理者的素质和内在的激励因素,自然成为决定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 许多改制企业原来的领导成为公司最大的股东,广大员工只占极小的股份甚至没有股份,暂不说改制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却使得家长制的管理逐步盛行起来。 从我们调 查的 7 家企业中有 5 家是这样的情况。 (三)各种监督机制弱化使内部控制的刚性被扭曲。 事实上,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会受到来自企业以外的各种监督机制的约束,为其 “ 保驾护行 ”。 但由于这些监督机制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