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疯花不实病的诊断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疯花不实,即发病的植株到成熟时,仍陆续不断开花。 不能正常结实。 这种油菜的生理病害主要发生在甘蓝型油菜上,但近年来在白菜型油菜上也有发现。 发病以后一般至少减产 2 一 3 成,严重的甚至很少收获,是浙江、湖北、湖南等省一些地区扩大种植甘蓝型油菜值得注意的问题。 油菜是一种需硼多的作物。 据分析作物花的柱头、子房、雄蕊、雌蕊含硼量较多。 硼可以促进花粉的萌发,花粉管可迅速进入子房,有利于种子的形成。 缺硼最明显的特征是疯花不实。 在严重缺硼时,油菜在苗、蔓期即可发病,病株枯萎死亡。 中、轻度缺硼,花期后发病,病株不能正常结籽。 缺硼病株症状表现:生长速度缓馒,不长须根,根表皮变褐色,有的根茎 2、部膨大,皮层龟裂。 叶片最初变为暗绿色,叶形变小,叶质增厚,易脆倒卷,有的表面凸凹不平呈皱缩状。 病态进一步发展,从下方的中部、二叶开始,叶边沿变红色,后变为紫点,叶脉及附近变黄,最后形成一块块蓝紫斑,生长点和花序顶端,过早褪绿发白,萎缩干枯,荚果停止发育或呈畸形,结实少或不结实,在发病的后期,果荚种子已经成熟,而新生出的次生分枝还陆续开花。 茎秆中下部皮层出现纵向裂口,上部出现裂斑,荚果表皮和茎杆表皮呈紫红色或紫蓝色。 雨水多的地方土壤中的硼容易流失。 长期持续干旱,不利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影响有效硼的转化和释放。 酸性土壤中的氢氧化铝等化合物,易吸附有效硼:石灰性土壤,有效硼和钙化合,易生成不溶性偏硼酸 3、钙的沉淀,造成缺硼而发病。 质地轻的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有效硼含量低,发病较为普遍。 少施有机肥,重施氮素化肥,造成植株体内镀态氮和酞氨态氮的积累,加重病症的发生和发展。 移栽晚的油菜,发根差,会降低根系对硼的吸收,比早栽的发病重。 不同甘蓝型品种,早熟品种发病轻,中熟品种次之,晚熟品种最重。 油菜缺硼的诊断指标,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的测定,湖北省东北丘陵地区发病田的有效硼含量只有 右,而一般不发病土壤有效硼含量应在 上。 浙江农业大学针对浙江油菜缺硼的土壤和植株,进行了较系统的测定,认为测定植株上部叶片的含硼量,不仅反映灵敏,操作较简便,而且不影响整个植株,是较好的诊断部位,有助于及时诊断植株缺 4、硼的程度。 其指标是,严重缺硼的叶片含 m 量低于 5明显缺硼症状的叶片含硼量在 8 一10间,而经喷硼以后症状消失或正常叶片含硼量均在 10上。 并以叶片含硼量 8 一 10为判断油菜是否缺硼的临界浓度。 土壤有效硼的含量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产生缺硼的土壤,含硼量都在 下,这一浓度可作为土壤缺硼的临界浓度。 防治油菜疯花不实病,施用硼肥有很好的增产作用。 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丽水和遂昌两县的多处试验,施硼肥的平均亩产 ,比对照每亩多收 产 而每一百斤油菜籽还可多出油。 丽水地区 1975 年在古市区 55 个大队的 731 亩油菜田上施用硼肥,平均获得亩产 110 斤的好收成。 湖北省东北丘陵地区 197 5、2 年施硼防治面积已达十几万亩,效果也极为显著。 如烯水县十月大队有 560 亩甘蓝型油菜进行了防治,一般亩产达到 150 一 200 斤,未防治的对照田块发病严重,亩产只 20 一 30 斤,施硼的方法,以本田施用防治效果好,其中苗期喷施比茎期喷施好,苗、茎期各喷一次更好。 喷施每亩每次可用浓度 硼砂或硼酸水溶液。 如用硼渣,则每亩用 30 一 50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治油菜这种生理病害,要注意在油菜田上进行深耕、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氮、磷、钾肥应配合施用。 干旱季节要及时浇水,给土壤微生物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强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促进土壤有效硼的转化和释放。 只有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运用综合的技术措施,才能收到更好的治病效果。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