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学士论文内容摘要:

)ASP 语法命令:位于 %%标签内的 ASP 代码。 3)服务器端的 include 语句:可用 include 语句调入其它 的 ASP 代码,增强了编程的灵活性。 4)脚本语言: ASP 自带 JScript 和 VBScript 两种脚本语言,增加了 ASP 的编程功能,用户也可安装其它脚本语言。 ActiveX 数据对象 (ADO) ADO(ActiveX Data Objects, ActiveX 数据对象)是 Microsoft 提出的应用程序接口( API)用以实现访问关系或非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 ADO 是对当前微软所支持的数据库进行操作的最 直接和最简单有效 的方法,它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数据访问编程模式,从而使得大部分数据源可编程的属性得以直接扩展到 Active Server 页面上。 可以使用 ADO 编写紧凑简明的脚本来 连接到 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ODBC)兼容的数据库和 OLE DB 兼容的数据 源,这样 ASP 程序员就可以访问任何与 ODBC 兼容的数据库,包括 MSSQL Server、 Oracle、 Access 等。 ADO 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接口,开发人员在使用 ADO 时, 就是在使用 OLE DB,不过 OLE DB 更加接近底层。 ADO 的一项属性 是 远程数据服务,支持“数据仓库” ActiveX组件以及高效的客户端缓存。 作为 ActiveX 的一部分, ADO 也是 COM 组件的一部分。 ADO 是由早期的微软数据接口远程数据对象 RDO 演化而来的。 RDO 同微软的 ODBC一同连接关系数据库 ,不过不能连接 到 非关系数据库。 一个 使用 ADO的应用程序可以通过 OLE 数据库提供者访问和处理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数据。 ADO 主要的优点是容易使用、高速、占用很少的额外内存,并且用磁盘空间很小。 本系统使用的 ADO,它包含有 Connection 对象、 Command 对象、 Recordset 对象、Record 对象和 Stream 对象。 XP 下安装 SQL Server 2020 企业版 1) 在 SQL 服务器的安装盘中找到 MSDE 这个目录,并且点击 安装它,并 直接 点击 “ 下一步 ”。 2) 重启系统 WINDOWSXP,这下就可以看到 SQL 服务的图标出现了。 3) 再拿出 SQL 服务器版的安装光盘,直接安装客户端工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点击光盘根目录下的 )根据提示安装, 自动检测过程 中知道系统不是SERVER 版,会提示只安装客户端工具。 4) 打开企业管理器,试用 SA 用户连一下看看,是不是发现 SA 用户登陆失败。 因为还没有与信任 SQL SERVER 连接相关联。 这个 问题 只要对系统注册表稍加修改就可以 ,在运行中输入 regedit 打开注册表编辑器,找到[HKEY_LOCAL_MACHINE\SOFRWARE\MICROSOFT\MSSQLSERVER\MSSSQLSERVER], 6 这个项里面有一个键值 LoginMode,默认下,值是 1,现在将值改为 2,重启电脑。 5) 再打开企业管理,再连接 ;完成。 数据库建模原理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的核心和基础。 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数据模型分为两类,它们分别属于不同层次。 一类是概念模型,它是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建模。 另一类是数据模型,它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 概念模型是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 个中间层次,是现实世界的第一层抽象,是用户与设计人员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 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是实体联系方法,这种方法用 ER 图描述概念模型,称为 ER 模型,即实体联系模型。 事实上, UML 的对象类图能够更好的用于对数据库建模。 UML 的对象类图不但对数据建模,而且能对行为建模,这些行为 在物理数据库中被设计成触发器和存储过程。 即使是关系数据库,也可 在对象设计落实后,再采取标准方法把设计映射到具体的关系模型 中。 从对象类图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按照一个对象类映射为一个关系的原则进行, 对象类的属性即为关 系的属性,对象标识符即为关系的主键码。 具体映射规则如下: 1) 带有简单属性的类 A,映射为关系表 A,其主键码是 A_ID。 2) 类 A 和类 B 之间的二元关联,并带关联类 L 和多重性 mA 和 mB。 映射为关系表 A 和 B,其主键码是 A_ID 和 B_ID,关联类 L 映射为连接表 L,若 mA mB1,则表 L 的主键码为( A_ID, B_ID);若 mA= mB1,则表 L 的主键码为 B_ID。 表 L可以被表表 B 吸收,且 表 B 中有 A_ID 为外键码; mA mB=1。 15L 的主键码为 A_ID,表 L 可以被 表 A 吸收,且 表 A 中有 B_ID 为外键 码;若 mA= mB=1,则表 L 可以用 A_ID 或 B_ID 作为主键码,表 L 可以被 表 A 或 B 吸收。 3) 聚合、复合和服务可以照二元关联一样映射。 4) N 个 类之间的 N 元关联,并带关联类 L,映射为N个 关系表,其各自的主键码是ID _n( n 为 1 到 N 之间的整数),关联类 L 映射为连接关系表 L,表 L 的主键码包含 N 路格外键码,即( ID_1, ID_@,„, ID_N),如果任何一个类的多重性为 1,则对应的外键码可以 删掉。 5) 继承树中每一个类,映射为一个关系表, 所有的表共用同一主键码。 子类从父类继承过来的属性,则存放在父类的 字段中。 有下一层子类表的关系表,要加上一个类型( type)字段,用来说明其中每一行属于哪一个子类 关系数据库中的每个关系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规范。 满足不同程度规范的为不同范式。 所谓范式,就是施加于关系模式的约束条件。 目前主要有六种范式: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 BC 范式、第四范式和第五范式。 各种范式之间的联系,如图 13。 1NF 2NF 3NF BCNF 4NF 5NF 7 图 13 各种范式之间的联系 2 系统需求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 (Inter)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技术发展深刻改变着社会生活、工作、思维和交往 的方式,学校校园网络基础设施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与之相适应的校园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因此,如何利用学校校园网的良好的基础设施来为高校教学服务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B/S 模式三层结构 本系统采用三层结构的 B/S(Browser/Server)模式来实现。 其模型如图 21 所示: HTTP 请求 ADO HTTP 相应 ODBC 图 21 B/S 模式的三层结构图 第一层客户浏览器,它是用户与整个系统的接口。 客户程序采用一个通用的浏览器软件,如 IE 等。 第二层为 WEB 服务器。 它启动相应的进程来响应客户端的请求。 第三层为数据库,通过 ASP 调用数据库中数据动态生成 HTML 代码,其中嵌入处理结果,返回到客 户端浏览器。 该系统采用 B/S 结构设计,应用逻辑与用户界面和数据的访问相对独立。 表示层在客户端的浏览器中运行,应用层在 WEB 服务器上运行,数据访问层在数据库服务器上运行。 B/S 模式中的三层被分割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表示层负责与用户交互,并把相应的请求通过调用中间层的组件传递给应用逻辑层,应用逻辑层的组件执行具体的事务逻辑,通过 SQL 等方式向第三层的组件提出数据或其他资源请求。 数据从数据层传递到应用层,再从应用层传递到表示层,然后向回传递。 每一层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一层都可以独立地修改,而不影响其它层。 学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基于对学籍管理工作的实际 情 况分析,本系统以 B/S 三层结构来完成系统功能: 第一 层,以客户机上的通用浏览器软件作为使用人员与系统的接口。 浏览器将HTML 转化为可使用的操作界面,允许使用人员在网页上的表单中填写信息并提交给下一层。 第二层,根据客户机提交的请求,处理相应信息,并将结果生成 HTML 发送给客户机,如请求中有数据存取的逻辑要求则还要向第三层发送 SQL 请求。 第三层,根据 SQL 请求,执行相应的存储过程。 通过分析建立起系统逻辑结构图( 22)如下: 客户端服务器 Web 服务器 ASP 程序 数据库 8 学 生 教 务 助 理 任 课 教 师 班 主 任 管 理 人 员学 生 界 面 登 陆 界 面助 理 界 面 教 师 界 面 班 主 任 界 面 管 理 界 面W e b S e r v e r 逻 辑 实 现数 据 库业 务 逻 辑 层数 据 存 储 层表 示 层 图 22 系统逻辑结构图 根据对使用人员职能的分析可以确定学籍管理中,学生主要参与的是课程成绩查询、考试信息的获得。 教师主要参与的是成绩录入。 班主任根据注册收费的情况对学生的注册信息进行学籍确定,对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学籍变动进行管理。 教务助理主要参与的是任课安排、考试信息的发布、对教师提交的成绩进行汇总和总结、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成绩上进行审核。 通过对使用人员职能的分析可以画出使用人员流程图如下:(图 23) 学 生 学 籍 档 案学 生教 务 助 理任 课 教 师班主任系统管理人员学 生 信 息班 级 信 息毕 业 审 核 表教 学 计 划学期成绩考务信息任课信息单科成绩 图 23 使用人员间 的数据流程图 系统按五类人员日常工作范围设计了各个功能模块,人员间存在管理关系,功能上尽量不出现叠加重复的现象。 各功能模块的功能分别是 : 1) 系统管理员功能模块建立系级的教务主管人员,不参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