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旭文化网管理阅读分享内容摘要:

币升值,也没想到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大量印发美元嫁祸于人,没有向 中国等新兴国家倾泄流动性。 因此,只能是一种几个月的短期现象。 现在的情况比当时要严峻得多。 现在是内外夹击,有多种不可抗力所致,如果再不制定战略性的大举措,放任下去,通胀将持续、长期地向严重方向发展,后果堪忧。 (二)中国货币政策明显趋紧 进入 2020 年以后,中国货币政策经历了趋紧、放松、适中、又趋紧的反复过程。 年初就调高了准备金率;但到 10月 11 月,通胀形势一天天严峻,于是破天荒地加了次利息,又连续两次(在 9天之内)提高准备金率,达到 18%,这是目前世界各国中最高准备金率了(历史上还有更高的国家)。 中国央 行还通过窗口指导, 11 月 23日,在“货币信贷工作座谈会”上,要求银行控制好今年后两个月信贷投放节奏和力度,使信贷投放总量符合宏观调控要求,即希望不要突破。 到 10 月底已新增贷款为 万亿,后两个月仅 6200 亿元,本月的新增信贷仍较快,那么 12 月的贷款额度会很紧。 —— 这不禁使人想起了 2020 年 10 月下旬,银监会宣布后 23 个月,贷款额度会很紧的事。 但是那时指数在 6000 点上方,货币政策比现在更紧得多。 那次打招呼的结果,宣告两年大牛市的结束(股市从此由 6124 点向 1600 点的深渊跌去)。 目前所知的 趋紧的货币政策还有,明年为了全力对付通胀,有人主张大幅收紧信贷,把新增货币贷款约束在 56万亿,但综合分析,大约在 万亿。 假如这种分析成真,明年的货币政策其实是很紧的。 今年新增贷款为 万亿左右。 明年还要生 800 万 1000 万小孩,还要扩大再生产;新增贷款被压缩,对经济的冷却作用将会很大。 此外,这种 9天中两次提高准备金率的做法是很罕见的,以后还会发生多次。 中旭文化网 中旭智业文化发展 有限公司监制 精英热线: 18611753046 第 12 页 共 53 页 这说明中国政府与央行非常警觉,高度重视通胀局势(目前打击游资炒商品的作用是有的,但不会持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釜底抽薪,而不是扬汤止沸)。 (三)何 以不太敢提高利率(也有,很少,会很慎重) 何以中国不太敢多动利率呢。 ①提高利率会更进一步扩大中美利差,使美国、欧洲热钱大量流入中国,造成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胀。 ②会增加利息负担,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会增加 700亿利息支出,等于 28 座上海南浦大桥。 ③更可怕的是,存款利率提高到 %时,贷款利率将上升到 %,很多“房贷”一族、“房奴”一族,立即陷入困境之中,卖房潮一片,对房地产业打击极大,对中国经济打击极大。 因此,国外很少使用的调整准备金率这一重型武器,在我国已成了常规武器,而利率调整却会十分 慎重。 因此,有专家称,未来 12 个月,中国将加息 34 次,约加到 %;本人深表怀疑,如果存款利率高达 %,则目前房地产贷款利率将从 5%多上涨到 89%,则如前所叙,中国千百万“房贷”族,很多会陷入入不敷出的危险境地。 只好咬咬牙,抛房卖房,房地产泡沫必全面破灭。 但是,准备金率则完全还可能一次次提高。 (四)货币政策趋紧下的股市 货币政策对股市有决定性影响; 2020 年 10 月,央行一声:“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就把中国股市从 1万点的梦中惊醒,从此开始了从 6124 点到 1600点的长达 13个月的大熊市。 因 此,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向趋紧变动,一定要引起高度注意。 目前的形势是: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国内前期货币投放量太多,居民储蓄开始搬家(负利率下人们重新寻找投资方向);由于在通胀时期:存银行是保本保息不保值,买股票是不保本不保息保值,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涌向股市的游资是多的。 但是对付高通胀的紧缩政策又对股市有较大的杀伤力,曾记否 20 世纪 90年代,通胀高达 1525%,利率(保值贴补率)总值也高达 1525%,中国股市总在 5001000 点之间徘徊。 中旭文化网 中旭智业文化发展 有限公司监制 精英热线: 18611753046 第 13 页 共 53 页 现在与九十年代完全不同,利率不会提得太高;大盘蓝筹股股值不高,因 此,不会像当时那么大起大落,但无论如何,对于通胀与紧缩政策要多一份戒心。 要对个股精挑细选,挑剔再挑剔,最好做那些风险较小的,可以套利的安全性较高的股票。 牢记巴菲特的话,“投资理财的第一条规则就是不要输钱,第二条规则就是记住第一条规则。 许小年:这还是宏观调控吗。 领导,您知道吗,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个货币现象,经济理论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 要想治理通胀,必须果断而坚决地紧缩银根。 我国中央银行虽然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且加息一次,但这远远不够。 尽管准备金率的提高冻结了银行的 可贷资金,有助于控制银行贷款,实际上,此举纯属多余。 这两年实行的贷款额度制已卡死了放贷规模,银行可贷资金的多少不再是制约因素。 这就如同计划体制下用粮票限制购买,粮店储备了多少馒头无关痛痒,社会粮食消费量由粮票决定。 已经有粮票(贷款额度)了,干吗还总是在粮店的库存(银行准备金)上做文章呢。 说起粮票,领导,您知道吗,改革开放没几年,我们就解决了计划体制下无法解决的粮食供应问题,把粮票送进了历史博物馆。 现在票证好像又回来了,贷款额度相当于给银行发“信贷票”,房屋限购令相当于给居民发“房票”。 过两天猪肉、大米的价 格若涨起来,是不是又要发肉票和粮票了。 干脆把发改委改回国家计委吧。 反正现在两者也差不多了。 笔者一如既往地反对各种各样的数量控制,包括美联储的“数量松宽”、我国的信贷额度和准备金率的无节制上调。 设想准备金率调到 50%,银行还怎么经营。 一半的储蓄资金不能用,但利息一个子儿都不能欠。 准备金率若调到 100%,银行就只好歇业了,或者改为基金、彩票销售点,赚些钱发工资,付利息。 领导,您知道吗,仅仅管住银行信贷治不了通胀,例如蔬菜价格就和贷款没中旭文化网 中旭智业文化发展 有限公司监制 精英热线: 18611753046 第 14 页 共 53 页 啥关系,谁见过老百姓拿银行贷款买萝卜的。 深圳居民到香港扫货,手里拎的也都是 成捆的现金。 储蓄资金大搬家,从银行涌向市场,物价焉有不涨之理。 这中间的道理不难理解,即使按照官方的 CPI 数字计算,存款的真实利率眼下仍是负的, % % = %。 看着放在银行的储蓄一天天贬值,人人心急如焚,不把钱换成实物,晚上睡觉都不踏实。 赶快加息呀。 起码也要让存款利率高于通胀率吧。 加息怎么就这么难呢。 现成的货币政策工具,为什么不用呢。 本来央行就应该灵活调整利率和汇率,以实现稳定经济的目标。 这两年政府却更重视利率和汇率的稳定,而听任经济和价格水平上下波动,把手段和目标整个给搞反了。 加息当然有副作用,比如吸引热钱流入。 但领导您知道吗,宏观政策从来就是两难选择,不光今天如此。 印钞票创造不了财富,只能制造通货膨胀,而通胀将导致民怨和社会的不安定。 掂量一下热钱的压力和通胀的压力,应否加息是不言而喻的。 冻结利率和雪藏汇率等于捆住自己的双腿,怎么走路呢。 绝招是借助双拐,左手挥动发改委,右手撑着工信部,胳膊代替大腿,踉踉跄跄,拖着木桩般的下肢,艰难前行。 这两个部位还真不辱使命,今天清查绿豆、大蒜涨价,明天打击“囤积居奇”,后天狠抓“投机炒作”,忙个不亦乐乎。 领导,您知道吗,这些举措早就不是 宏观调控了。 宏观调控有着严格的定义,指的是政府通过对总量的控制,注意,是总量,来调节经济的运行。 “宏观”的含义就是“总量”、“全局”,而不是“单个”、“具体”。 总量只有两个:货币总量和财政收入 /支出总量。 宏观政策因此也只有两个: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绿豆、土豆不是宏观,打压房价、菜价也不是宏观调控。 将“政府调控”等同于“宏观调控”,再以宏观调控的名义,滥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这是对宏观经济学的亵渎。 如此篡改和阉割“宏观”,令讲授此课的教师感到很没面子,如果不是迫于生活压力,真不想再干下去了。 领导,您知道吗, 行政干预市场越多,对经济和社会的伤害越大,因为所有中旭文化网 中旭智业文化发展 有限公司监制 精英热线: 18611753046 第 15 页 共 53 页 的行政干预都会降低而不是提高市场的效率,而且绝大多数的行政手段都与法律不符。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重要的信息源,发挥着配置资源的关键作用。 凡价格上涨,必然是供不应求,看到价格上涨的企业,察觉到有利可图,在价格的指导下增加供应。 这样做的结果是缓解短缺,自动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如果政府管制,价格不能反映社会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企业不知道应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就会造成资源的错配。 正是由于政府的长期管制,人为压低能源和资源价格,鼓励了高耗能项目的上马,致使我国经 济“褪绿染黑”,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 2020 年的 62%上升到 2020 年的 72%,单位 GDP 的能耗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最近政府在一些地方提高了水价、电价,这无疑是正确的方向,下一步应放松和解除管制,让市场发挥更大的定价功能。 政府同时应向低收入家庭提供直接的财政补助,抵消生活费用的增加。 行政干预价格不仅没有道理,而且不合法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规定,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只适用于“极少数商品和服务”(第 3条),必须以定价目录为依据(第 19条),并“开展价格、成本调查,听取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 ”(第 22条)。 “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制定后,由制定价格的部门向消费者、经营者公布”(第 24条)。 仅“当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剧烈波动等异常状态时”,政府可以采取紧急措施,干预价格(第 31条)。 逐条对照法律,不难发现,近期政府的干预有明显的违法嫌疑。 干预早已不限于“极少数商品”;干预全凭官员的意愿,从未制定过定价目录;既不进行价格、成本调查,也不听取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意见;政府自己的“心理价位”秘而不宣,从未按法律的规定向消费者、经营者公布。 法律仅赋予政府行政干预“市场价格总水平”的权力,注意是“价格总水平”, 而不是单项商品的价格,而政府已动用行政手段打压大蒜、绿豆、蔬菜、粮食、房地产等具体商品的价格。 领导,您知道吗,《价格法》仅宣布“捏造、散布涨价信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