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制种田黑粉病的防治内容摘要:

1、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由瘤黑粉菌引起发病。 在玉米的整个生育过程中可陆续发生,一般苗期发病较少,抽雄后迅速增多,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中制种田比大田更为严重,母本比父本严重。 一、发病部位此病是局部侵染病害,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幼嫩组织都可能被侵染发病。 不在节间,大多数是由于腋芽受侵染后组织增生,突出叶鞘而成。 病瘤大小不等,初期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 以后病瘤迅速膨大表面变暗,内部由白变黑,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 中肋的两侧,有时也出现在叶鞘上。 病瘤成串密生,大小如麦粒、豆粒,这种病瘤不呈球形,成热后变干变硬,不易破裂,内部很少形成黑粉。 般仅个别小花受害而生瘤,其它小花能正常 2、结籽,偶有整个果穗变成病瘤。 数个病瘤聚集成堆。 二、防治措施对特定制种组合而言,亲本组合是固定的,其抗性无法选择。 一般可采用减少菌源、减轻机械损伤、加强田管等综合防治措施。 、场为制种基地。 秋季进行深耕,把地表的菌源深埋地下,避免用病株沤肥,粪肥要经过高温发酵充分腐熟,注意不要使用含病菌的肥料。 玉米秸秆不要堆积在田边地头,在玉米播种前全部处理掉,减少初侵染源。 高玉米抗病力尽量减少田间作业机械损伤及虫害,减少人工去雄作业次数,一般 34 次结束去雄工作为宜。 避免大的损伤,去雄过程中,尽量不要损伤拆断叶片,去雄以带 12 片叶为宜,带叶太多会造成大的伤口,给病菌侵入增加机会。 合理肥水管理,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及时灌水,特别是抽雄前后易感染期必须保证水分充足,以利人工去雄作业时造成的伤口及时愈合。 少病菌在田间的传播在病瘤未成熟破裂之前摘除,带出田间深埋,不能乱丢,因未成熟的病瘤,在摘除后仍能断续生长成熟。 用 15%的粉锈宁拌种,在玉米未出苗前喷施杀菌剂作地表处理,抽雄前喷 50%的多菌灵或 50%福美双,防治 23 次,可有效减轻病害。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