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玉米主要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米不仅具有单产高,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生产成本低等特点,而且玉米品种类型多,适应多种生态环境及栽培条件。 既可春播、夏播,也可秋播,既可净作,也可与麦类、豆类和薯类等多种作物间作套种。 是提高单位面积总产量的主要作物。 一、选用高产优质品种玉米品种、类型较多,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土壤条件和栽培制度选择最佳的高产品种。 选用良种,即使不增加劳力、肥料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收成,如良种良法配套,则增产潜力更大。 二、根据当地栽培制度确定最佳种植方式重庆大部分地区采取小麦套种玉米,玉米套种甘薯的间套作模式。 为缩短玉米对甘薯荫蔽的共生期,玉米宜选用中熟品种,早套种,在麦收前 25 天左右,于预留行内播种玉米,玉米收后 2、甘薯正值薯块膨大期,对三茬作物互为有利。 三、适时播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栽培制度、品种特性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最适宜播期。 (一)温度:土壤温度稳定在 1012以上,过早播种、土温低种子吸胀萌发慢,长势弱,不整齐,缺苗严重。 延迟播种,生长发育快,营养生长期短,也不利高产。 春玉米播种宜早不宜迟,一般在 3 月中下旬为宜。 (二)栽培制度:小麦套种玉米,共生期 20 天为宜,不超过 30 天。 (三)播种方式:一般在撒播、窝播、育苗移栽等几种方式。 以育苗移栽最能培育壮苗,缩短大田生长期,充分协调早熟和高产,当季与全年增产的矛盾。 实行间套作,可补缺代弱,具有很大优越性。 四、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玉米建立一个从苗 3、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体结构,协调个体与群体,地上部与地下部、营养生长与繁殖生长之间的矛盾。 使群体发展适度,个体发育良好,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获得玉米高产的关键措施。 密度的小根据品种、土壤肥力条件、栽培制度来决定。 一般大穗型、迟熟品种、春播套种、土壤肥力较高,一般亩植 28003000 株。 如果是早熟品种、紧凑型、夏播净作,一般亩植 4500 株以上。 五、推选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地膜覆盖是一项增产增收的新技术,盖膜比露地栽培每亩可增收 75150公斤,增产 2050%。 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温保湿,保湿防旱,抑制杂草促进微生物活动,改变生态环境,促进有机养分的分解和根系生长。 玉米地膜为 宽,一膜盖 2 行 4、玉米,出苗破膜,引苗压土,干旱可先盖膜,破膜播种,覆土,亦可出苗后盖膜。 六、加强田间管理(一)苗期管理:主要是通过促控措施促进根系发育,控制地上部增长,培育壮苗,达到苗全、苗齐、苗壮,为穗粒期的健壮生长和良好发育奠定基础。 主要措施是:破土防旱、助苗出土,育苗补缺,间苗、定苗,中耕除草,追肥浇水,防治虫害(地老虎、蝼蛄、蛴螬、玉米螟、粘虫等)。 (二)穗期管理:穗期是玉米茎叶的营养生长与雄、雌穗分化发育的生殖生长并进的双旺时期,是吸收肥水量最多的时期。 此期加强肥水管理,协调肥水供应,达到控杆、促穗,植株健壮,根系发达,气生根多,叶色深绿,穗大粒多打好基础。 主要措施是:巧施拔节肥。 如果苗期缺肥、长势 5、差的春玉米,或生育期短的夏秋玉米和底肥不足、生长势弱的套种玉米,拔节肥与穗肥并重。 对底肥、苗肥充足,长势旺,叶色深绿的玉米,可不施拔节肥,在大喇叭口期集中重施穗肥,即攻大穗和穗三叶,又防止基部节间过长而发生倒伏。 追肥结合中耕培土,使肥料深埋,减少养分损失。 (三)粒期管理:植株抽雄后营养生长基本偏上,全面转入开花授粉及籽粒灌浆的生殖生长。 此时叶面积达最大值,籽粒重量的 9095%靠授粉后叶片与光合作用积累。 要求此期绿色叶面积稳定时间长、根系活力旺盛,植株清秀,健壮不倒,防止叶片、根系早衰。 具体措施是:补施粒肥,占总用肥量 10%左右,人工去雄,时间在未散粉前进行,去雄可隔行或隔株,去弱留强,数量以不超过 1/3。 人工辅助授粉,可增加授粉机会,减少秃顶缺粒,提高结实率。 七、适时收获玉米仔粒到蜡熟期,籽粒变硬,茎叶变黄,苞叶干枯,即可收获。 过早收获,影响籽粒饱满;收获过迟,茎杆折断,果穗触地,易发霉、发芽,鸟兽危害,影响产量。 以适时收获为宜。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