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茯苓的八大环节(上)内容摘要:

1、)皮留“筋”。 根据经验,砍树要在秋末冬初砍伐为最好。 这时树木休眠,养分集中在树干内,经过冰冻日晒,干燥得快,干得过心,符合茯苓腐生特性要求。 料干是此菌吃料增产的首要关键,最好在春节前完成备料工作。 砍树要“四砍四留”,砍弯留直,砍密留稀,砍远留近,砍大留小。 松树主干胸高直径超过 20厘米的,浆液充足,种茯苓产量高。 但树蔸和不成材的弯曲树也能生产茯苓。 削皮留“筋”是削去厚皮,留 3分左右的内皮。 树杆较粗的,削 6方,留 6条“筋”,较细的削 4方,留 4条“筋”。 留“筋”的作用是便于菌丝上料,削皮是按树干平行的方向,每方削出一斧宽的树皮。 削皮使树干容易干燥,留“筋”是保留形成层附近的含氮及糖分的营 2、养物质。 冬至到惊蛰,树干已有 7成干。 此时,可把分散的树料收拢,锯成短筒,码成“井”字形,堆高 脚宜垫起,以利透风。 堆顶宜用枝叶覆盖,以防雨水淋湿。 这样,则料筒容易干透,料筒的长短,要按树干粗细而定,粗的短,细的长,一般为 外,海拔高温度较低的地方,料筒可以短一些。 挖场,深挖场。 选场要选排水好的地方,选南面的向阳坡,背风向阳。 丘陵地区,可选稍微阴凉的地方。 要选老林场,但是老的茯苓场不能连续做窖,老窖容易“烂窖”,要年年换场。 要选缓阳坡,坡度大致 10质要选麻骨土(即粗砂砾占 7分壤土占 3分)。 挖场要早,冬前挖场,经过一个冬天的坑晒和霜冻风化,以后通风排水好,病虫害少。 挖场要求挖得深,要深挖 3、50厘米以上。 场内的石头、草根要拣净。 但是树根要留在场内,以便长“神茯苓”(即围绕须根结的茯苓)。 挖后要开厢、开沟,便于保墒和排水;厢宽约 度则依地形而定。 开厢要和开梯田那样,与山的坡度垂直,减少水土流失。 做好茯苓菌种的扩制工作。 根据大别山区茯苓生产的经验,采用茯苓的菌核作种,叫做“肉引”。 最好是选用当年所生产的新鲜茯苓做种。 选种时,要根据三要四不要的原则:要选皮薄、粉足、粒白的,要浆水充足的,要大小适中的茯苓为肉引;不要选太大的,太大的掰开后,中间的部分就没有外面一层菌核皮壳保护,遇雨水淋湿容易烂掉;不要太小的,太小的浆水不足,生活力不强,不宜做种;不要板硬无浆水的;更不要黄化将烂的。 总之, 4、要选用高产窖,而且质量好,能够制成“刨片”(一种片状高档茯苓商品)的茯苓作种。 “肉引”用了几代以后,就会逐渐退化,结茯苓少,而且颜色发黑,容易“瘟窖”。 所以,用“肉引”栽培茯苓,最多只能用一、二、三代的茯苓,第一代的获苓做“种引”,以后逐渐退化。 到了第四、五代以后,就不能用作种苓,那就必须用一次“木引”做“种引”,通过这样的方法,衰老的“肉引”就可得到复壮,恢复其种性。 这种种性复壮的技术,叫做“打接引”。 应注意以下几点:做“接引”用的树料,要选用无节疤、松泡的松树干,中等粗细的最好。 树蔸、树梢或节疤多的所谓“亮角树”不要用作打接引。 要选择最好的厢场,生产“接引”。 要在最适宜的季节,一般是“立夏”到“小满”打接引。 这时的温度最适宜,过早天气冷,料筒埋在池里时间太长,就会腐烂;太迟,又来不及长好菌丝,赶不上做种的季节,影响秋场的适时下窖,这样就会影响第二年的产量。 下引(肉引)的量要比一般窖的种引量稍微多一点,每窖 规用种量的 3倍)。 这样,上引化木(即分解木料)才会快。 每窖下料筒 3好只排一层。 盖土不宜深,只能在 3厘米左右。 特别加强管理。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