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介绍内容摘要:

地方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新学科研究机构的设立。 前者是为了更好地为当地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后者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兴学科的发展。 竺可桢为促进这两方面工作不遗余力。 西北地区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一左右,地下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经济建设潜在力量很大的地区。 竺可桢曾于 1954 年去黄河流域亲自考察一个多月,实地调查了水土流失的严重情况。 这次考察对竺可桢震动很大,他亲眼看到黄河中游不少地区滥垦滥伐,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他认为,水土保持工作应该是“面 ”的问题,而不是线或点的问题。 人类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有鉴于此,中国科学院必须把黄河全面开发及根治黄河问题作为一个长期的重点工作。 这也是较早建立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的一个原因。 竺可桢于 1953年 12月、 1954 年 6 月,两次前往西安,与西北地区行政领导商议西北分院建院方案,决定在陕西武功首先建立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即今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前身 ),以适应治黄的需要,接着于 1954 年在沈阳又成立林业土壤研究所。 以后,在竺可桢的提议和指导下,在兰州又设立了一系列 的研究所,使兰州成为我国重要的地学研究中心之一。 其中有些研究工作,如沙漠、冰川研究,后来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竺可桢密切注视着国际上当代科学发展的动向。 建国初期,他深感到旧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落后。 他经过一番努力,得到教育部门的支持,首先将山东大学的童第周、曾呈奎教授调来中国科学院,由他们会同原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张玺共同主持成立海洋生物研究室,在此基础上很快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所,为发展我国海洋科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4 年国家决定成立国家海洋局,统一管理海洋资源调查和开发研究工 作,竺可桢对此举十分支持,从全局出发,同意将当时原属中国科学院的一部分海洋研究力量划归新建的国家海洋管理部门;但是他又考虑到国家海洋局和中国科学院的性质、任务不尽相同,不同意将中国科学院所有海洋研究机构统统划归国家海洋局的主张。 为了坚持海洋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不被削弱,他直接向当时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同志陈述意见,中国科学院的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因而得以保留。 为了使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边缘地区建设,中国科学院于 1951年 5月派出了西藏科学工作队。 经竺可桢精心组织,选派了以地质学家李璞为队长,大 地测量学家方俊为副队长,共有 48 人参加的考察队伍,进行了地质、地理、生物、农业、社会、历史、语言、文艺和医药等内容的考察。 这是西藏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组织的多学科科学考察。 在取得了初步成果后,于 1952年 6月又派出土壤学家李连捷率领的农业科学家共 11 人再次进藏。 此外,根据国家在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发展橡胶种植的要求,竺可桢组织了由多学科科研人员组成的考察队参加调查,这些调查标志我国早期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的开始。 由于综合性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竺可桢的组织下,一些新的研究所经过调整不断形成。 例 如,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土壤研究室的基础上,新建立了土壤研究所;在地理研究所测量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原植物分类研究所的基础上,增加了植物生态、植物形态与细胞学、古植物学、植物化学等研究领域,成立了综合性的植物研究所;在菌种保藏委员会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微生物发酵研究室的基础上,吸收了北京农业大学的有关部分,建立了微生物研究所,等等。 位于兰州的冰川冻土研究所和沙漠研究所更是在竺可桢的亲自过问下建立起来的。 此外,有的研究机构是在竺可桢学术思想指导下建立的。 竺可桢素来重视并直接参加自然科 学史的研究。 他认为,历史上的科学资料不但可以为经济建设服务,而且还可以帮助基础科学的理论研究。 有鉴于此,在竺可桢的提倡和组织下,由第三历史研究所 (即近代史研究所 )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从 5600 多种地方志, 2300多种诗集里,收集到从公元 12 世纪到 1955 年我国有记载的地震近万次,再加上 1900 年以后国内外地震仪器实测所得记录,汇编成《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和《中国地震目录》,作为地震学研究的参考。 在此基础上又编制出地震烈度区划,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为了开展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在他倡导下,中国科学院先成 立了包括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和各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经常开展学术讨论活动。 在此基础上,于 1957 年正式成立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对于推动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有着重大作用。 资源考察事业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从 1956年到 1966年,这是中国科学院的大发展时期。 1956 年 1 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决定加强对科学事业的领导。 同年 5月,张劲夫、裴丽生、杜润生、谢鑫鹤等一批领导同志受中央政治局的指派来中国科学院工作,中国科学院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由于领导力量得到 加强,这 10 年中,竺可桢的精力主要放在推动和组织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工作方面,他的足迹几乎遍及除西藏和台湾两个省区以外的许多地方。 1957 年是我国进一步开展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的一年。 这一年按照苏联科学院的建议全面开展中苏合作,除继续进行新疆和黑龙江流域的综合考察以外,同时组队进行综合考察的还有:以考察云南热带生物资源为主的云南生物考察队;以盐湖的综合调查和开发利用为主要任务的柴达木盆地盐湖科学调查队等。 在开展综合考察过程中,从实践中提出一些问题,急待明确。 主要是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综合考察工作究竟是什么性质 ,与有关各业务部门的关系如何。 要不要建立起类似苏联科学院的生产力配置委员会。 竺可桢认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是了解自然的一种科学工作,它要组织起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多学科,从多方面进行比较论证,提出多种方案,供计划部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产生经济效益作为决策根据。 他一再强调,综合考察工作首先是认识自然,然后才有可能利用自然;而这项工作必须将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取得科学的结果。 考虑到当时综合考察工作的科学力量分散在各个部门,竺可桢建议中国科学院有必要正式成立综合考察委员会,对内专门领导和协调各个考 察队和学科的工作,对外与各部门在综合考察、资料汇总并综合研究方面进行充分合作。 他认为,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综合考察的科学力量分散在包括科学院在内的各个部门,我国不必成立生产力配置委员会。 1957年 6月 18日举行的第三次院务常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竺可桢关于加强综合考察工作的建议,正式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任命竺可桢兼任这个委员会的主任。 综合考察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竺可桢作为这项崭新事业的奠基人载入史册。 三十几年来,综合考察委员会虽然在名称、建制 和机构内涵上有所变化和发展,但是我国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工作始终沿着竺可桢奠基时指明的研究方向前进。 从 1957年起,竺可桢以更多时间,亲自参加边远地区的野外考察,以取得第一手资料,更好地指导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工作。 早在 1954年,中国科学院与林业部曾合作进行过华南热带作物资源考察,以发展橡胶林为主要任务。 竺可桢为此也做了不少工作。 1957年 2月 19日到 3月 9日,竺可桢会同中国科学院和林业、农业部门的有关专家罗宗洛、吴征镒、李庆逵等,与苏联科学院的七位学者一共 40余人,共同考察了海南岛和雷州 半岛的橡胶和其他热带经济作物的发展状况,在海南岛 16个县市中,足迹遍及了 12个。 竺可桢认为,海南岛地处热带,有着极其宝贵的热带气候资源,主要是高温多雨,必须予以充分利用。 要开发这个地区,就必须适应并保持原有自然状态的生态环境,使之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即便要调整生物地理群落的结构,必须建立在了解群落演变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他指出,在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焚毁森林,挖掘草皮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只能使天然森林演变成石田沙荒,最终破坏了热带生物资源,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他强调指出,要改造自然,必须首 先了解自然,要改造橡胶的习性,必须首先了解橡胶的习性,在海南岛应当加强热带作物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定点观测实验。 在没有了解并掌握橡胶生活习性以前,就大举进行橡胶北移是会招致失败的。 针对雷琼地区严重缺乏具有一定水平的科技人员这一事实,竺可桢随后于 3月 11 日在广州召开的华南热带资源开发科学讨论会上,建议在海南岛就地设置热带作物研究机构。 一年后,他接到设在广州的农垦部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所长何康的来信,说他的建议已被采纳。 1957年 7月。 竺可桢又率领中国科学家 16人,会同苏联科学院生产力配置委员会主席涅姆钦 诺夫院士为首的苏联专家 22 人,用一个月的时间,沿黑龙江而上,对两岸中苏两国境内 11 个城市进行实地考察,提出了黑龙江水力资源开发的第一期工程建议。 1958 年 8 月下旬,竺可桢到兰州主持了甘青综合考察队的工作汇报会,听取了这个地区综合考察情况报告后,于 9月初赶到了乌鲁木齐市,进行他生平第一次的新疆之行,逗留了近一个月,直到 10 月初才回到北京。 这次在新疆,行程超过了四千公里,除阿勒泰外,足迹已遍及全疆。 竺可桢沿途所经,或和中苏科学家直接进行野外考察、挖土壤剖面,测量湖水温度;或深入农舍访问,了解当地生产现 状和发展潜力;或参观历史遗迹,推断当地自然条件变化和生产的兴衰,以古论今,对将来经济发展提出意见。 他这次深入新疆腹地,主要以吉普车为交通工具,经常日行 500余公里。 他以地理学家敏锐的眼光,注意到在天山的赛里木湖,四周山上未见积雪,以后他查考到南宋时代邱处机曾于 10 月经过赛里木湖时,周围“雪峰环之,倒影湖中”。 从而推断中国十二、三世纪时,天山的雪线大致比现代要低200— 300 米。 他了解到维语克拉玛依是黑油的意思,不仅实地考察了油田里的黑油山,而且在南疆也十分注意石油的蕴藏和当地人民采油的经验。 他将沿途所见所闻 ,择要记入自己日记,共得三万余字。 回到北京以后,以《新疆记行》为题,发表文章,热情宣传新疆有利的自然条件和发展潜力,讴歌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动情景。 1959 年,竺可桢又几次进出我国西部几个沙漠地区,实地指导了几个沙漠定位试验站的工作。 在他直接领导和组织下,以中国科学院治沙队为主体的治沙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大沙漠。 除了在内蒙古的磴口、宁夏的沙坡头、甘肃的民勤、陕西的榆林等六处建立了综合试验站以外,还深入到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毛乌苏沙漠、河西走廊西部戈壁地区 进行实地考察,揭开了中国人民大规模科学治理沙漠的新纪元。 我国水土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按当时的统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径流量占全国 82%,而耕地仅占 38%;黄淮海三大流域的径流量仅占全国的 %,而耕地却占全国的 40%,每亩耕地平均占有的水量只有全国的 16%;以西北、华北而言,耕地占全国的 51%,而径流量仅占全国的 7%,这种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的局面必须改变。 竺可桢在组织南水北调综合考察过程中,希望能选择一条合理的路线,在适当地段引长江水注入黄河,以丰富黄河水源,满足北方地区 农业生产的需要。 他曾于 1960、 1961 年两次到四川西部甘孜阿坝地区及云南境内,深入长江各支流的上游,实地了解当地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概貌以及人民生活状况。 通过考察,初步认为从长江支流雅砻江引水,穿过巴颜喀拉山口注入黄河是比较合宜的路线。 二十几年过去了,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论证仍在东西两边深入进行。 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派出的又一支考察队,于 1988年 5月 17日从兰州出发前往雅砻江上游进一步考察并踏勘引水路线。 按他们计算,如果按竺可桢原来设想引水,引水工程全长约 200多公里,工程完成以后,可使黄河上游 的水量增加 180亿立方米左右。 竺可桢以 70 岁高龄身先士卒,在野外考察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