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玉米纹枯病,玉米螟的发生内容摘要:

2、,逐渐变成中间灰白,边缘褐色椭圆或不规则形,病斑连接成云纹状,空气潮湿时产生白色菌丝体,并形成白色小球状菌核,后变成褐色菌核,易落入土中。 病菌属真菌,无性阶段为半知菌类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有性阶段为担子菌门亡革菌属瓜亡革菌。 田间少见,在侵染上多不起作用。 菌丝生长温度为 79,适温为 2630;萌发温度为 1040,适温为 2630;菌核在 30以下,相对湿度 98,5 小时可长出菌丝,侵染适温 2632;相对湿度 96以上,或小于 85侵染则受抑制。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核或菌丝在田间杂草上越冬。 翌年春天,温、湿度适宜,越冬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玉米基部叶鞘内侧引起发病; 3、种子发芽后,菌丝侵染胚轴、胚根、胚芽至基部叶鞘。 病部菌丝通过株间叶片接触再侵染。 菌核落入土表,通过雨水飞溅和流水传播再侵染。 在拔节初期,抽穗后病情急增,乳熟后减慢,灌浆期后不再扩展,菌核落入土中,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 病害的流行受气候、品种抗性,栽培管理多因素综合影响。 始病期为喇叭口期,激增期为抽穗至乳熟期。 此时若天罕少雨,发病轻;拔节后气温 28左右,阴雨日多,有利于发生流行;高于 30,低于 20,不利于病害发展。 四川春玉米区,正遇雨季,多湿病重。 品种间抗性差异大;土质肥沃,种植过密,偏施氮肥,田间郁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等,有利发病。 前茬病重,翌年发生也重。 2、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4、;(2)实行轮作,忌与水稻、大豆、高梁轮作;(3)清除田间病残体及带菌杂草;(4)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施足底肥,适当追肥,配方磷钾肥,忌偏施氮肥。 结合中耕除草,理好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5)适期施药,重点保护穗位节叶及相邻上下 3 片叶,在病害剧增始期(抽穗期)施药防治。 主要药剂,可选用 5井岗霉素水剂,每亩 100150 毫升,兑水 6075 公斤喷雾,或兑水 0 公斤低量弥雾。 也可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1000 倍液,或 20三唑酮乳油 1500 倍液喷雾。 还可选用10井岗霉素、爱苗、百理通、禾枯灵等药剂,注意喷布苞叶以下茎杆。 二、玉米螟:玉米螟又称钻心虫。 四川玉米钻心虫还包括大螟、高梁条螟、桃蛀螟及粟灰螟等,以玉米螟为主,除为害玉米,还为害高梁、谷子、棉花、麻、甘蔗、向日葵、豆类及禾本科杂草等,食性很杂。 四川各地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以夏玉米及二季玉米受害较重。 玉米螟主要蛀茎,造成折茎,还为害果穗,引起霉烂,影响品质。 、发生特点:玉米螟在我国南北玉米产区均有分布,其发生世代差别较大。 在东北平原或西北地区一般发生 12 代;华北黄淮平原发生 24 代;江汉平原发生 45 代;华南及台湾发生 5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