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识别和防治稻曲病内容摘要:

2、条件适合时,就可萌发成菌丝进而形成子座,在子座中形成子囊壳并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在水稻抽穗开花时病菌的大量子囊孢子随风飞散,吹落在颖壳内腔和颖壳合缝处的子囊孢子萌发后侵入幼嫩子粒形成病粒(即菌核)。 在灌溉时稻粒也可受到侵害,萌发后的菌丝可穿透幼嫩表皮而达到胚乳,后逐步发育膨大成为绿色厚垣孢子球。 稻曲病发病的严重程度与湿度、降雨以及肥水管理均有很大关系:凡偏施氮肥多、插秧晚的、植株群体密度大的、出穗时生长过于繁茂嫩绿的病情较重;从出穗到灌浆期间遇到连续阴雨、日照少的天气往往发病也重;品种间抗病性亦有差异,一般齐穗早的以及粒多、着粒密的品种病情较重。 3防治方法防治稻曲病要采取选用抗病高产优种、合理 3、栽培和化防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高产优种,在华北稻区可选用冀梗 11 号、垦育之号等抗病良种。 (2)建立无病种子田或在收割前进行穗选,选取无病健穗留种。 (3)结合防治稻瘟病用 l2的生石灰水浸种 2436 小时后,洗净再行催芽播种。 (4)插秧前结合防治纹枯病打捞浮在水面的菌核,烧毁或深埋,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5)适时早插、适当密植、氮磷肥适当配合,避免过多、过晚施用氮肥。 (6)及时喷药防治,在颖花分化期,如穗期喷 30复方多菌灵胶悬剂 1000 倍液,或 10剂 500 倍液,或 尔多液制剂)150 倍液,均有显著防治效果;在水稻破口前 3喷 50菌剂 12 次。 第一次在破口前 10 天左右,第二次在破口前 34 天,每亩用药量以 125 克为宜,不可超过150 克,否则易产生药害。 水稻抽穗后不宜再用药。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