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中后期田管技术措施内容摘要:

1、江中下游地区早稻前期生长缓慢、个体生长不旺、群体质量不高。 对此,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提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中后期田管技术措施。 一、坚持湿润灌溉,合理促控群体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苗情总体可分为一、二、三类苗,应根据群体特点抓好中后期水浆管理。 一类苗是未受到低温冷害影响,移栽后分蘖和出叶速度快,群体茎蘖数多,当前要尽快开好田间腰沟和围沟,突击排水搁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 二类苗是受到低温冷害影响,但移栽后生长基本恢复正常,群个体协调,群体适中,当前要以间歇灌溉为主,适当露田或轻搁田,促进大分蘖生长,争取动摇分蘖成穗。 三类苗是受到低温冷害影响,且是油菜茬,移栽期推迟,个体生长不良, 2、群体苗数不足,当前应以适当露田为主,促进分蘖发生,为增加穗数打下基础。 但不论哪类群体,搁田结束后都应采取干湿间歇灌溉,促进根系生长和幼穗分化,控制病虫害。 抽穗期浅水层灌溉,做到中期有水长穗、后期干湿壮籽的要求,促进抽穗整齐和成熟一致。 二、因苗施好穗肥,促进大穗多粒在切实做好水浆管理的同时,要根据群体大小、叶色变化、叶龄进程施好穗肥,以保花保蘖增粒重。 对一类苗,要在搁田复水后看苗补施氮肥和钾肥,一般亩施尿素和氯化钾均为 3斤,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幼穗分化,减少颖花退化。 对二类苗,应结合露田或轻搁田,看苗适量施氮肥和钾肥,一般亩施尿素和氯化钾均为 4斤,促进小分蘖成穗,增加颖花分化、减少颖花退化, 3、促进大穗发育。 对三类苗,在适当露田基础上,一般亩施尿素和氯化钾均为 5进分蘖成穗和幼穗分化,6 月初看苗补施尿素和氯化钾作壮苞肥。 三、加强预测预报,控制病虫危害应切实病虫预测预报,增加病虫调查次数,及时掌握病虫发生与发展态势,科学指导农民掌握施药时间、药剂品种及用量。 在做好 5 月中旬一代二化螟防治基础上,加强早稻孕穗期到抽穗期纹枯病和二代二化螟的防治,注意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及稻曲病的发生和防治。 坚持中期病虫害防治与灌水相结合,保证用药时期田间水层需要,以提高防治效果。 要特别注重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及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切实控制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危害与损失,促进优质安全生产。 四、坚持适期收获,防止早稻割青早稻收获偏迟或偏早,均影响产量和品质,俗语八成熟,七成收;九成熟,十成收充分说明适期收获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由于同一地区早稻品种类型较多,加上搁田和施肥不当等原因,早稻熟期不一致,特别是在机械化收获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早稻割青收获较为普遍,影响早稻稳产高产,品质也不好。 因此,应加大宣传与引导工作,在切实做好肥水管理等技术措施基础上,指导农民坚持适期收获,防止割青收获,一般在齐穗后 25 天左右,稻穗全部失去绿色,颖壳 90%以上变黄时即可收获。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