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助产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专业方向的相关医学和护理知识;掌握体育、心理卫生知识。 ( 2)能力结构与要求 ① 通用职业能力: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坚定的爱国信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沟通、协调、合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文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开拓创业精神。 ② 专项职业能力:具有整体护理能 力;具有分析解决临床妇科及产科常见护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规范地进行基础护理和妇科、产科护理的基本能力;掌握产前检查, 熟悉正常分娩的产程、产程图和顺产接生、肛门检查、阴道检查、胎心监护、会阴切开缝合术;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具有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的能力。 7 ( 3)素质结构与要求 ① 思想政治人文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志向和责任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结合作、乐于奉献的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② 业务素质:具有从事护理专业的业务能力;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具有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创新精神。 ③ 身体与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健全的心理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费预算见表 1。 表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费预算 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潘徐丰 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 构建 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 格,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校企双方专家 对助产专业进行 剖析 ,制订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见表 2。 表 2 专业课程体系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职业能力 1 人体解剖学 专 业 必 修 课 理解人体主要器官的位置及正常形态结构; 在标本上正确地辨认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形态。 2 组织胚胎学 理解正常人体各器官及组织的微细结构特点。 3 生理学 了解和掌握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掌握常见致病微 生物及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作用; 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机理; 了解机体常见的过敏反应疾病及其临床表现 ; 能在显微镜下正确地辨认主要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形态。 5 药理学 了解和掌握系统的药理学知识,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6 健康评估 理解临床诊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检查方法; 能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并正确记录。 7 基础 护理 学 掌握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操作方法; 能规范地进行常用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的操作。 8 8 内科学护 理 理解整体护理的基本程序和意义; 掌握临床常见症状护理方法和新生儿、婴幼儿、成人、孕产妇护理的基本知识; 能规范地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9 妇婴保健 掌握妇女五期保健的基本知识,妇科常见病的预防、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知识和技能; 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特点,理解新生儿常见病的防治; 掌握婴儿喂养、乳房护理、儿童保健宣教的知识和技能。 10 产科学 掌握各期妊娠诊断的基本知识及技能; 掌握分娩过程、正常产程和异常产程,产科常见病及高危妊娠的病因、临床表现、处 理原则及护理,胎儿监护基本知识; 能识别异常新生儿的症状和体征; 能规范地进行孕期检查、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 能进行平产接生和产科常用手术操作。 11 儿科护理学 获得儿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儿科常见病能进诊断和防治并掌握临床常见症状护理方法。 12 生物化学 专 业 限 选 课 知道及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理解生物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主要生理意义、调节以及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 理解基因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基因 调控的概念。 理解某些重要器官组织的代谢特点及它们在医学上的意义。 13 病理学 理解疾病的一些共同性病理变化、常见疾病和主要脏器功能衰竭的基本病理知识。 14 医学生物学 从分子层次 ,细胞层次认识生物界发生发展的规律 15 健康教育 掌握有关询问护理病史,进行护理体格检查及其他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6 妇产科护理学 获得妇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妇科常见病能进行诊断和防治并掌握临床常见症状护理方法,较好地进行计划生育手术、宣教、咨询和指导; 为广大妇女提供卫生 保健服务。 17 外科学护理学 获得外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常见外科病能作出初步诊断和处理 ; 掌握临床常见症状护理方法,认识外科疾病的一般发生、发展规律,提出可行的预防措施。 18 护理概论 理解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学基本概念,现代护理的一般理论,护士素质及其行为规范,护理法规,掌握病区护理管理、护理程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9 社区护理学 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 20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 熟悉护士仪容礼仪、护士举止礼仪、护士服饰礼仪、护士言谈礼仪 、护士交往礼仪、护理工作礼仪以及人际沟通的基本知识,护理工作中的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交谈中的沟通技巧、演说能力的训练、无声语言的沟通等。 21 护理心理学 了解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心理防卫与心理矫治的方法及医患交流技巧。 22 毕业实习 完成产科 (临产室、新生儿室 )、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供应室等科室实习工作任务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9 引入职业标准,采取“教、学、做”情景教学模式,“工学结合 ”模式 ,与行业共同制订 10 门素质教育课程,力争完成 5 门课程的数字 化教材、教学课件、习题库、试题库、图片资源、部分课程视频、部分音频资源、部分课程动画等教学资源建设,并面向社会和周边职业院校,开放优质教学资源和教育服务。 课程设计从职业教育理念、行业联系、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材料及设备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的变革与实施。 教学手段改革 以 助产专业 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 主要医疗卫生 工作 岗位为依据,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校企专家合作开发为纽带,以校内“双师” 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 与行业企业共建教学环境为条件,以行 动导向组织教学。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包括课程总体设计、单元设计及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这 3 个方面的设计,完成课程项目的选择与设计、能力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匹配与开发、课堂教学单元的设计与实施、考核方案的设计等。 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职业岗位标准 ,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 1)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 根据 助产专业职业岗位为目标, 按照“思想政治素质 +人文素质 +专业素质 +职业素质” 的人才 培养模式, 修订助产专业课程标准,以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标准指导课程标准的建设和检测教学质量。 (2)以工作情境为支撑 根据 助产专业各课程主要知识点,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情景教学环境, 并按照 高职高专“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管用、实践环节实用”为课程体系建设原则,开设的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注重应用型知识和技能学习,密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3)以职业生涯为背景 通过毕业实习,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职业氛围,使学生在实际工作 中 应用所学知识,为 今后医疗卫生 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10 (1)采用 “教、学 、 做”一体化情景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引领教学工作过程统领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 医院工作 现场 ,模拟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 ,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 ,让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演示和学生分组操作并行,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 ,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缩短学生毕业后上岗的适应时间,实现专业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 (2)课程教学应充分 体现任务引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项目、任务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课程内容多而广、实用性强、综合性高。 要顺利完成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必须是教学中的“多面手”,要注重培养专业教师,提 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质 ,教师要关注行业发展,多深入企业现场,了解机械制造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贴近现场,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模型、投影仪、多媒体、专 业软件及网络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专业内容和流程。 (4)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采用项目评价、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关注评价的多元性。 结合提问、作业、平时测验、实训操作及考试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 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积极引导和特别鼓励,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见表 3。 表 3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责任人 2020 年 10 月 2020年 10 月 2020 年 10 月 2020 年 10月 “儿科护理学”课程资源库建设 与医院、妇幼保健院等行业专家 共同开发 根据行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变化 白冰洋 “健康评估” 课程资源库建设 金梅 “基础护理学”课程资源库建设 杨翠华 “内科学护理” 课程资源库建设 徐湘秀 “妇婴保健” 课 简萍 11 程资源库建设 源 源 “产科学” 课程资源库建设 王娴 “ 妇 产 科 护 理学”课程资源库建设 简萍 评价方法改革 2020 年 11 月 15 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职业教育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最大的认可是实践认可和社会认可,最终是用人单位的认可”,而毕业生家长和毕业生作为两类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知,作为集体意见表达,无疑包括在社会认可范畴之中。 本次机制重点专业建设,拟开发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工具,建立一套由毕业生、行业(企业)、毕业生家长、教学管理部门、 研究机 构等 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体系。 通过评价,一方面了解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符合社会需求的状况以及学生展示个人价值发展的状况;二是从状况的分析中了解学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由于毕业生、行业(企业)、毕业生家长、教学管理部门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拥有独特个性,所以我们的评价内容各有所侧重。 毕业生评价内容我们侧重在学校教学和就业服务等方面;行业(企业)评价内容我们侧重在毕业生整体素质、就业能力、知识结构、就业后的发展情况等方面;毕业生家长评价内容我们侧重在学生管理、后勤服务、教学管理 等方面;教学管理部门评价内容我们侧重在一志愿上线率、新生报到率、就业率、就业质量、学生获奖情况、考证情况、创业情况、教师考核评教情况等方面 ,主要开展评价项目见表 4。 12 表 4 主要开展评价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责任人 建设年度 1 毕业学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工具 潘徐丰 2020 年 10 月 2020 年10 月 2 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工具 3 毕业学生家长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工具 4 教学管理部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工具 5 研究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 司对专业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情况 6 学生、教学管理部门使用评价工具的评估报告和改进措施 7 完成来自于学生、企业、家长、教学管理部门的多层次评价体系调研及资料收集汇总 2020 年 10 月 2020 年10 月 8 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学习、教学、工作、培训信息情况表 9 形成调研分析报告 10 形成课程修改、教材修改的方案 小计 建设目标 建设 一体化实验室 , 为助产专业学生提供零距离的妇婴保健校内实训基地,确保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充 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情景教学模式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实践能力。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与各类各级医院联系,做好学生实习管理工作,以此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