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食用菌内容摘要:

1、)林内坑式(床式)栽培法 选择管理方便,坡度平缓、背北风、有水源、土壤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砂壤上的毛竹林或毛竹阔叶树混交林,其林内郁闭度 好是带有小溪流的山谷地段。 水平带开设长 2 米,宽 1 米,深 20 厘米的栽培坑,井填人肥沃表土,厚约 5 厘米,再铺垫经处理过的培养料,分层接种菌种(详见接种),栽培床需架设塑料薄膜棚,四周开挖排水沟以免积水。 料)竹荪培养料主要是干枯的竹秆(成竹材加工剩余物)、竹枝、竹鞭、竹叶,需将其截成长 35 厘米,宽 115 厘米。 竹叶截成 23 厘米或粉碎均可,然后按不同处理方法进行配料和处理,现介绍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 煮料法培养料配方,竹片 78、竹叶 20 2、、过磷酸钙 1、石膏粉 1、磷酸?氢钾 硫酸镁 配制法:将干枯竹片用清水浸泡 24 小时,竹叶浸泡 56 小时,按料重的 1,加蔗糖于水中,分别煮料,竹片沸水煮一小时,竹叶沸水煮 3?分钟,捞出滤去多余水份,再将上述配方中用过量的过磷酸钙、石膏粉、磷酸二氢钾、硫酸镁 80加人竹片中,20加人竹叶中拌匀,含水量约 6065,?值 6。 此法处理后,菌种成活率可达 80。 发酵法培养料配方:竹片 78、竹叶 20、过磷酸钙 1、石膏粉 1、尿素 制作方法:将竹片和竹叶用澄清的石灰水预湿,湿度约 6065,加入尿素后堆放,料堆中层(好气发酵层)温度将上升至 60以上,待温度下降至30时,进行第一次翻堆。 3、此阶段约需 7 天时间,随后加人石膏粉,调整湿度至 65,又经过 6 天后,再进行第三次翻堆,加入剩下的 50石膏粉,调整湿度至 65,再过 5 天,进行第三次翻堆,加入过磷酸钙并喷入 500 倍的锌硫磷杀虫剂供食用杀虫,调整湿度至 6065,约隔 4 天后,进行第四次翻堆,调整湿度至 55每次翻堆均应在堆中心温度下降时进行,并应将表面干燥层翻至中层,把中层翻至外层。 发酵结束时,料呈咖啡色,有少量氨气味,无霉变,竹片交脆易折断。 栽培时,另加堆料重量 1的蔗糖水。 此法适于大批量栽培竹荪,其效果较好。 须掌握栽种季节。 由于菌丝体生长对温度、湿度要求较严,栽种时间一般在 45 月及1011 月为适宜栽 4、培接种期。 接种时应选择阴天或没有阳光直射时进行接种,不要在雨天接种。 上壤消毒在接种前一周,先用 1:1000 倍(或 2:1000 倍)含量 50(或含量 25)的多菌灵药液或 1:700 倍锌硫磷药液进行土壤消毒。 接种方法接种时,先将处理好的竹片铺入坑内,厚约 45 厘米,再在竹片上铺23 厘米厚处理好的竹叶,在竹叶上按横向间距 10 厘米,纵向间距 12 厘米,梅花形点播竹荪栽培菌种,再铺上 45 厘米厚一层竹片,竹片上复盖一层23 厘米厚竹叶,然后按横距 6 厘米。 纵距 8 厘米,点播菌种,最后在菌种上层复盖一层竹叶,厚度以盖住菌种为准,并轻轻压紧,使菌种和培养料接触。 用种量,每平方米 5、24 瓶,其面层用种量约 70,底层用种量约 30。 应注意当天处理的培养料和当时掏出的菌种必须当天处理完毕,煮沸的原料必须待其冷至 30以下时,始可接种。 复土待菌丝长满栽培料面层后,需复盖一层厚约 24 厘米的经太阳暴晒过的肥沃细上,土面上再盖一层厚约 2 厘米的竹叶,以保持良好的通气性和湿度。 搭棚复土后,应立即搭拱形塑料棚,拱高 50 厘米左右,郁闭度不到 栽培场,还应在塑料棚上搭遮荫棚,棚高 80雨后无积水。 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保温保湿。 栽种时,复土厚度控制在 4 厘米以内,当菌丝生长到土面时,应及时复盖 1 厘米左右富含有机质的肥土,以免菌丝暴光、干枯。 天气干燥时,要适当喷水,喷水时避免 6、直射土壤,以免造成土壤板结,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 20左右。 当塑料棚内温度超过 26时,应揭开薄膜降温,中午要揭开塑料棚四角,使其通风换气,菌丝生长最适温度 24,高于 33或低于 12菌丝停止生长。 成蕾阶段,主要避免阳光直射,保温和防虫、防病。 实体发育阶段较适温度为 1725低于8或高于 30时,出现死茹。 出茹期每天早上 8 时,必须进行换气和及时收茹。 如温度低时,在早上或傍晚及时喷水,喷头要远离茹床,避免冲伤小蕾。 为促进菌丝生长,增强抗逆能力,促进原基分化,在接种后 10 天喷施 1 号健壮剂,复土后,喷施 2 号健壮剂,各施 23 次,每天 1 次,每平方米用量约 50毫升,菌丝生长弱的菌 7、床,还可用另外 1 一 2的葡萄糖水喷施,复壮效果更好。 1 号健壮剂配方为:?、?克、硫酸镁 40 克、硫酸锌 20 克、硼酸 10 克、尿素 100 克,用水 100 公斤稀释后用。 2 号健壮剂配方为:?、?克、硫酸镁 50 克、硫酸锌 50 克、磷酸?氢钾 100 克,用水 100 公斤稀释后用。 原基形成后,每隔 10 夭喷一次营养液,共喷 3 次,每平方米喷 500毫升,喷后接着用清水喷一次,可大幅度提高产量。 营养液配方为:磷酸二氢钾1 克、硫酸镁工克、维生素?110 毫克,葡萄糖或蔗糖 5 克、水 1000 毫升。 须做到随开随采,亦可将开裙一半的子实体或成熟的菌蛋采回室内待其全部开裙。 8、采收时,用刀从菌托底部切断菌索,先轻轻取掉菌帽,然后去掉菌托,留有柄和菌裙,用湿纱布揩干净,或用清水冲洗干净,置于垫有白纸的提篮或竹筛里,切不可撕破弄断,取回后及时分级进行烘干,或晒干。 烘烤宜以低温烘烤,先用 40烘烤,半小时翻动一次,以后温度可慢慢升到 50,每隔互小时翻动一次,约 4 小时后,温度降到 40继续烘约 3 小时,烘干后,取出凉 2030 分钟,待菌体变软后,再分级包装。 鲜竹苏干燥率般为 2628。 藏一般采用食品塑料袋包装,包装前塑料袋需先清毒,干燥后使用,分级包装,每 25 克+1 克一小捆,以红绳捆扎入袋封口,每 10 小袋装一大袋,大袋重 250+2 克,大袋内应放入产品 9、标签,标注产地、品种、类型、商标、规格等内容。 短裙竹荪分级标准:一级品:色白或微黄,完整,菌柄长12 厘米,菌柄宽2 厘米,水份 1012,无异味;二级品:色米黄,完整,菌柄长 1012 厘米,粗 215 厘米,水份1012,无异味;三级品:色黄略有破碎,菌柄长 89 厘米,粗 米,水份 1012,无异味;等外品:色微黑,不完整,菌柄长7 厘米,水份1012,无异味。 干竹荪应贮藏于纸温,于燥通风处,不得与有害物质混放,不得重压,并注意防虫防霉。 (二)竹荪栽培法利用竹林内伐竹后遗留下的废竹蔸。 作为培养料进行栽培。 选择 23 年以上的老竹蔸作为栽培点,紧贴竹蔸边挖 20 厘米深的栽植穴,就地拾取枯竹叶垫底,然后撤上一层菌种,再铺上一层竹叶,如此 23 层即可,用种量 斤,在地面取腐烂竹叶与挖出的土壤混合后复盖穴上,厚 24 厘米,并踏实即可。 此法简单,竹荪生产和竹林生产互为有利,互相促进,是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三)挖坑填料栽培法此法是利用竹林空地,见缝插针,挖坑栽培竹荪,坑深 25 厘米左右,以不伤竹鞭为度,坑长视竹林情况,可长可短,在坑底垫上腐烂竹叶,铺上一层竹片等竹子废料,再撒上一层竹叶,踏实后,均匀地撒播一层菌种,如此三层再盖上一层 34 厘米厚的土壤。 此法虽然用料多,费工费时,但便于管理,且产竹荪集中,一种因地制宜栽培竹荪的好方法。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