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与粮菜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荪为名贵食用菌,素有“真菌皇后”之美称。 我国人工栽培竹荪始于 20 世纪70 年代,多产于竹源丰富的江南山区。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利用农作物秸秆栽培竹荪获得成功,使北方平原地区人工栽培竹荪成为可能。 自 2000 年以来,以农作物秸秆为栽培原料,探索出竹荪与粮菜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1 栽培模式竹荪、粮、菜栽培模式和预期收益,见下表 1。 表 1 竹荪、粮、菜栽培模式和预期收益作物名称栽培季节栽培面积/平方米产量/值/元小麦 10 月中旬至次年 5 月底 330300400450莴笋 11 月上旬至次年 3 月下旬 330200010001500竹荪次年 3 月底至 9 2、月下旬 1652530(干重)20002500玉米次年 4 月上中旬至 7 月下旬 330300400350500丝瓜次年 5 月中旬至 9 月下旬 3302000250012002000白菜次年 7 月下旬至 10 上旬 3303000120018002 播小麦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质微酸、肥沃疏松、给排水方便的农田,深耕细作,施足底肥。 10 月中旬按南北走向每间隔 1m 播种 6 行小麦。 栽莴笋 11 月上旬在预留的 1m 空档中间挖 1 条深 15 1520浇水沟,挖出的土覆于沟两边,刮成龟背形,沟两边各栽两行莴笋,行距 25距 30盖地膜,次年 2 月中旬加盖小拱棚,3 月下旬收获 3、。 栽竹荪莴笋收后,及时整地,在 1m 空档中央挖 1 条宽 50 10度不限的竹荪栽培畦。 畦内撒施生石灰,以驱虫灭菌,再盖 1 层 12的细土拍平。 底层铺 1 层黄豆秆,厚约 5面均匀撒播 1 层菌种(占总用种量的 1/3)。 然后铺 1 层玉米秆,厚约 10其余菌种均匀撒在玉米秆上。 再盖上 1 层玉米芯和阔叶木屑,厚 35成龟背形。 最后覆盖 1 层土壤,厚 35盖地膜,保温保湿。 自播种第 3 日开始,每日中午揭膜通风3060促进菌丝生长。 5 月上旬当气温达 25以上时,揭去地膜,用湿润麦秸覆盖在土层表面,遮光保湿。 天气干燥,土层发白时,及时喷水保湿。 竹荪属于好氧型真菌,土壤含水量过高,透气性会 4、降低,影响竹荪菌丝的正常呼吸,严重时会造成菌丝死亡而绝收。 因此,在雨季应架弓形棚架,上覆草帘以防雨淋。 雨水较大时,挖沟排涝,以免土壤和培养料积水。 播种后4050d,当菌丝长满土层表面时,停水 67d,以改善土层透气状况,防止菌丝徒长,促进菌索扭结,然后重水催蕾。 随着菌球的生长,加大喷水量,使基质含水量达 70%75%,空气相对湿度 85%以上。 菌球成熟后,一般在早晨500800 时破口,到菌柄停止生长,菌裙完全张开,子实体成形,需34h。 此期早晚各喷水 1 次,维持空气相对湿度 95%。 子实体成形后,及时采收,烘干包装。 每采完 1 潮,及时刮去覆土层,在料堆上加盖 1 层新鲜原料,厚 23盖上 5、 1 层新鲜土壤,同上管理。 一般播种 1 次,可收获 23 潮,收干品 150250g/平方米。 播玉米 4 月上中旬在竹荪栽培畦两边,距畦边缘 510,各点播 1行春玉米,株距 米长高后,米收获后秸秆留作丝瓜支架。 栽丝瓜 5 月中旬在玉米行外侧,各栽 1 行丝瓜,株距 50竹荪畦上方,顺畦走向立竹竿或水泥柱,拉两道高 2m 的铁丝,以利丝瓜爬架。 爬架后的丝瓜秧,为竹荪后期生长提供良好的遮阳保湿环境。 栽白菜小麦收割后,空档留作人行道,便于竹荪管理和采收。 7 月中旬第1 潮竹荪采收结束后,在人行道中央筑 2 个埂,每埂上栽 1 行早秋白菜,行距50距 33庆节前后收获。 9 月下旬,竹荪栽培结束,割 6、去丝瓜秧,砍掉玉米秆,竹荪栽培废料撒于田间作底肥。 10 月上旬耕地,中旬在竹荪栽培地带播种小麦,进入下一循环。 3 选品种作物品种应选用适应栽培季节和生态条件的优质高产品种。 竹荪应选用中高温型长裙竹荪,如 菌株可在 2535条件下正常形成菌球和子实体,而且产量高、品质好,是黄淮平原理想的栽培菌株。 好竹荪栽培原料许多农作物秸秆都是栽培竹荪的理想原料,可根据当地情况,优化选择。 原料要新鲜无霉变,并充分晒干。 使用时,加工成 510料前,要充分浸透水,含水量达 65%。 栽培 1 平方米,需备干料10好覆土材料覆土是促进菌索扭结,诱导菌球的必要条件。 覆土材料以含腐殖质丰富的菜园土为宜,使用前,要粉碎成黄豆或蚕豆大小的土粒,并充分暴晒,以驱虫灭菌。 用时喷水调和,土粒含水量在 65%。 总之,根据菌、粮、菜的生长特点,进行竹荪与粮菜合理间作套种,充分利用土壤等自然资源,把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减少秸秆焚烧,增加秸秆还田。 既培肥了土壤,又极大地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较小麦玉米(或大豆等)两种两收,667 平方米增收数千元,不啻为一条广大农民依靠土地创收增益奔小康的好途径。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