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的技能项目,推行双证书制度, 学生毕业前,应至少取得 1 个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学院精湛技能证书两个证书,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3. 建设目标 建设依据 依 据 《教育部关 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20]9 号) 、 《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 、《银玲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等文件的精神, 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的实施, 落实 2020 年中央 1 号文和《河南省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树立系统 培养的理念,按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系统设计,整体分析,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布局,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和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评价机制、招生制度、教师培训、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十个方面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合理衔接, 将终身学习引入职业发展, 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 通过将职业标准、生产过程融入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结合我院发展实际,制定该专业建设方案。 建设目标 坚持面向水电行业,服务行业及地方区域经济,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 坚持系统培养和终身教育的理念、高职示范引领的定位, 打造精品专业的指导思想,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 以内涵建设为重点, 建成 校企深度融合、适宜工学结合、校企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能初步推进中职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形成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教学过程、 质量 评价 标准和模 式 、拓宽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训、行业指导、 职业 集团化 作用 十个方面 有机 衔接 的职业教育体系 ;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 建成 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的课程体系;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构建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内容,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建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 教、学、练、做 ”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成 “ 双师 ” 梯队和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 — 11 — 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专业项目建设方案 队; 建成具有真实职业氛围,集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职业院校师资培训、企业职工培训、技术服务 “ 六位一体 ” 、资源共享的 “ 生产性 ” 实习实训条件 ;建成企业行业、社会、学院多方参与 , 突显技能考核 、 系统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 ;探索毕业生回炉机制,逐步建立在职生继续学习成果认定制度,促进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促进职业教育终身化。 建成能初步推进中职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人才规格、梯次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初步架构 在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推进中职与高职合理衔接,探索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前提下,基于调研,校企合理界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评价机制、招生制度、教师培养培训、行业 指导、集团化办学 方面的衔接和延续, 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架构体系。 建成校企深度融合、适宜工学结合、校企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以国家水电事业、河南 省大力发展小水电建设和开展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为背景 ,促进地方经 济建设、中国水电企业参与国际水电市场建设竞争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 ,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建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实践育人,推进素质教育和双证书制度,实现 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 充分有效的利用企业人力物力资源, 建成 校内校外人力资源、实习实训条件有机结合, 校企资源共享,适用工学结合的 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 、内涵建设为着力点 , 构建实现与职业标准、 生产过程 、职业资格证书 对接的课程体系 和课程内涵 ( 1) 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合理架构下,准确 界定高职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 学重点 ,明晰其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以满足生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目标,校企合作,制定 本 专业的技能标准,并研制开发相应的专业技能认证系统。 ( 2) 以培养 水电站机电设备和金属结构 安装能力、 机电设备维修和故障处理能力、水电站运行管理能力为核心, 以 内涵建设为着力点, 校企合作改革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界定课程内涵,制订专业核 — 12 — 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专业项目建设方案 心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开发满足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 “ 三位 一体 ” 、有机融合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创建共享性教学资源库。 强化素质教育, 建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 教、学、练、做 ”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强化实践育人,突出 “ 生产育人 ” , 根据高职水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校企共同开发, 系统设计 以真实的生产项目为背景,集知识、能力、素养培养于一体, 融入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学习项目,以项目为载体,以工学结合为手段,通过任务驱动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 “ 教、学、练、做 ”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任务的完成带动学习的完成。 在教学实训过程中 ,通过改良传统教学,引入多媒体、网络资源平台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质量。 建成 “ 双师 ” 梯队和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在现有的专业教学团队基础上,建立和完善 “ 双师 ” 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通过出国培训、国内进修、下企业锻炼、技术服务等措施,积累专业骨干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提升其专业实践技能,使教学团队具备应用推广水电新技术、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难题、从事水利水电生产性科学研究的能力。 深化与水电行业企业合作,将水电设备安装、运行和检修专家 、能工巧匠纳入教学团队,形成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保证生产一线兼职教师承担一定比例的教学任务 ;将专职教师送到企业单位实践锻炼,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技能, 使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引入课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建成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专兼结合, “ 双师 ” 梯队和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并建立长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 其中,双师素质教师占专职专业教师总数的 100%;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50%。 建成校企资源共享的 “ 生产性 ” 实践教学基地 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与水电企业 共同规划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开发生产性实习实训项目。 按照企业真实氛围 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建设,重点建设水轮机安装与检修实训室、调速器实训室、水电站辅助设备实训室、水电站运行仿真实训室、金属结构 安装、检修及 维护实训室,完善校内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仿真实训中心 ——鲲鹏山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新增校内实训室 6 个,使服务于本专业教学的校内实训室达到 22 个,新开发 39 个生产性实训项目,建成融实训教学、企业职工 — 13 — 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专业项目建设方案 培训、技能鉴定、师资培训、技术研发为一体, 实现实训项目 “ 可动、可测、真实 ”的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 增建 10 个能承担学生大 修顶岗或长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外实习基地总数达到 18 个。 建成企业行业、社会、学院多方参与、 中等和高等职业评价有效衔接、突显技能考核、系统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 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改革评价模式,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引入企业和社会参与,将学生顶岗、就业质量、就业率、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融知识、技能、态度考核为一体,探索中 职和 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机制, 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评价主体有效衔接, 行业企业、社会 、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以水利职教集团为平台, 建成完善的校企合作与管理运行机制 以水利职教集团为平台,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和管理运行机制,鼓励行业主管部门、专家参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建设,引导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探索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校企合作共同建立与专业构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应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及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在内的管理系统;制订生产性实训、技能鉴定、职业培训配套的教学文件(包括指导书、音像资料 、考核方法、成绩评定等);创建顶岗实习的 “ 工作经历证书 ” 制度;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指导制度及评价体系;建立顶岗实习管理网络平台 ,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与管理运行机制。 探索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拓宽人才成长途径 探索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拓宽单招、对口升学、成人教育、学徒生等入学途径,开展不同层次学生及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人才继续学习的制度,拓宽人才成长的途径和渠道。 承担国外水电人才培养 任务 与中国水电集团第六工程局合作,依托该局在赤道几内亚水 电站建设项目,针对该国选送的 外籍 学员专门研制教学培养计划,实施实训条件建设,开发教学项目,组建教学团队,提升该专业服务于国际水电建设人才培养的能力, 促进中国水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专业群建设 — 14 — 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专业项目建设方案 面向水电行业企业及河南省区域经济,以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专业为龙头,带动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群建设,提高专业群的整体水平,提升专业群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功能。 4. 专业建设内容 依托 中国水利职教集团,科学分析,探索中职和高职协调发展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架构 以中国水利职教集团为平台 ,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高职和中职教育专家组成的专业职业教育委员会,科学分析,整体设计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层次结构,梯级目标,解决当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脱节、断层、重复的问题,合理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目标、专业设置、 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评价机制、招生制度、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 方面的 有机 衔接 ,探索 能推 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架构。 依托水电行业,联合水电企业,创建 “ 大修顶岗,双元教学 ”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学校与水电企业的合作,实现校 企间的深度融合,以水电行业的发展为引领,以主动服务 国内外和地方 水电工程建设的需求为宗旨,以培养水电建设生产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紧依靠水电行业的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分析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界定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明晰高职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专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归纳提炼出 高职教育 本专业的基本素质与职业能力模块,坚持教学过程的生产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以 “ 工学结合 ” 为核心,结合专业特点, 系统设计中高职教育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内涵 ,合理搭建课程体系、教材、教学过程、评价等方面的有机衔接, 统筹考虑校企资源,创建并完善校企资源互补的“ 大修顶岗,双元教学 ” 生产主导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技术路线 创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技术路线,如图 1所示。 建立常态化、多样化的调研机制,通过每年暑期的专职教师到 中国水电集团第五、六、七、十、十四工程局等 水电行业企业一线 、三峡 水 电站、瀑布沟 水电站 、彭水电站、糯扎渡电站等工程现场 调研,利用 用人单位到校招聘、学生顶岗实习返校、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机会 召开座谈会 ,以及 发 放 调研表、调查问卷等方 式,进行 广泛、深入 专业调研, 聘请故县水利枢纽管理局、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小 — 15 — 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专业项目建设方案 浪底咨询公司、昆明川力工程。河南-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棉花套种高产栽培技术 1、科学搭配良种为减少马铃薯与棉花共生期的相互影响,马铃薯应选用结薯早、植株较矮、株形紧凑的早熟、高产、优质、脱毒的克新 4 号、克新 1 号、东农303 等良种。 棉花宜选用株形紧凑、中后期生长发育快、抗病、抗虫的早中熟品种,如抗虫棉 32B、杂交抗虫棉中 29 等脱绒包衣良种。 2、精细整地,合理施肥马铃薯播种前结合施足基肥耕平耙细,做到上无坷垃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 ( 国家主席令 [1997]第 91 号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 国家主席令 [2020]第 72 号 ) 规划 、 产业政策及 行业 准入条件 1. 《 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2. 《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3. 《 市定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4. 《宁波 — 港总体
1、入 6 月份以来,由于我县降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偏大,较有利于水稻病虫害发生和蔓延,现己累计发生水稻病虫害 5 万余亩。 为降低病虫对水稻的危害,农业部门采取措施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水稻生产的顺利进行。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意识。 县农业局及时向县属 5 个种植业站(中心)和 13
1、高复种指数,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笔者进行了马铃薯玉米秋白菜大垄高效立体栽培模式研究。 目前,该模式下的种植推广面积已达 200 多 均每公顷产马铃薯 26250米3750菜 37500公顷纯效益 45750 元。 该模式是武山县河谷川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栽培方式。 1茬口安排前作 2 月底种植马铃薯和玉米,先在整好的 55的垄上种 1 行马铃薯,垄沟种行玉米,5 月底开始收获马铃薯,7
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加强对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认真研究和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要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推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教育部将在适当时候开展专项检查,在今后的教学评估工作也将加大对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考察力度,并将其列为确定评估结论的关键指标。 2020届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手册 6767目 ,录一
51 系列中的 2051 正属于第二类单片机下 面是针对 2051 芯片的介绍。 功能框图 辅助芯片的选取 微机控制系统干扰、电源的波动引起的程序飞车和数据丢失 , 常造成系统的各种误动作或死机 , 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正常运行 , 设计人员为此倍感头痛。 25045芯片将微机测控系统中常用的功能 : 看门狗定时器、电源电压监控、上电复位、串行 E2PROM 集成在一片 8 引脚的芯片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