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种植技术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为马鞭草科马鞭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龙芽草、铁马鞭、风颈草。 性微寒、味苦。 以干净的地上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尿消肿之功效,并能催促分娩后胎盘的剥离,清除产后排泄物之不尽和月经困难;此外,根可治赤、白下痢等疾病。 主要化学成分为:马鞭草甙、马鞭草醇、挥发油、产于热带美洲,我国南方地区有种植,为国家药典收载品种。 1 形态特征株高 80右,多分枝。 茎四方形,叶对生,卵圆形至矩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基生叶边缘常有粗锯齿及缺刻,通常 3 深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两面有粗毛。 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细长如马鞭;花小,花冠淡紫色或蓝色。 果为蒴果状,长约 果皮薄,成熟时开裂, 2、内含 4 枚小坚果。 2 生物学特性在南方地区种植 1 次可连续收割多年;而在东北地区种植,由于冬季寒冷,根部不能越冬,只能一年一种。 花期 7 月上旬8 月下旬,花由花序下端向上逐渐开放,果实成熟期 8 月中旬10 月,霜冻地上部分即死,年生长期 165 天左右。 种子三棱状、矩圆形,两端宽度几乎相等,长 面粗糙,土黄色或棕黄色,无光泽,千粒重 命 1年。 适宜的发芽温度为 2030;25时发芽较快,发芽率高达 90%以上。 喜肥,喜湿润,怕涝,不耐干旱,一般的土壤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及沙壤土长势健壮,低洼易涝地不宜种植。 2 地与整地 选择土层较厚的壤土或沙壤土为种植地。 翻耕,深1825 3、亩施充分腐熟的厩肥 20002500为基肥,撒匀。 做成上宽50 15畦,耙平畦面,两畦间留作业道 2530可以做成农田小垄。 种 时间为 4 月下旬5 月上旬。 开沟条播。 首先将畦面土耙细,在距畦边 5顺畦开沟,行距 2530深 152平底格,再施少量生物肥做底肥,每亩用量 1520上覆土少许,将种子均匀地撒入,覆土厚度1加镇压。 每亩用种量 间管理 在温、湿度正常的情况下,播种 1020 天出苗,当株高 5间苗。 由于是采收地上全草,因此,不必刻意留单行,但每行上的植株间距应保持在 10右,以利分枝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空间。 间下来的小苗可再移栽它地。 结合锄草进行松土,并适当进行根际培土。 土壤过于干旱时 4、应及时浇水,以保证植株正常生长的需要。 除草是田间管理的经常性工作,防止草荒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要做到见草即除,做到田间无杂草。 多雨季节要注意田间排水,雨后要及时松土,防止表土板结而影响植株的生长,松土既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能,又减少了病害的发生,具有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效果。 种 优良的种子是获得高产的基本条件,因此,应单独设立种子田。 株距1520距 2025加强田间管理,花前适当增施磷、钾肥,这样可使籽粒饱满,以获得更多的良种。 当有 75%80%的种子成熟时,将植株割下来,置于通风良好的背阴处 46 天,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净杂质和瘪粒,晾晒 34 天,将种子装入洁净的布袋,放于通风的 5、库房中,以备翌年种植。 4 病虫害防治根据种植的结果来看,未发现有较为严重的病虫害发生,只是田间长时间的大量积水有根腐病发生;因此,只要及时排水、松土就可以避免。 药物防治以 50%的多菌灵 500600 倍液根部浇灌即可,严重时隔 710 天再进行 1 次。 5 采收与加工东北地区种植的马鞭草 1 年可采收 2 次:第 1 次是 7 月中、下旬,即花期,距地面 10割取;第 2 次是 9 月中、下旬割取。 割下来的全草除去枯黄叶,先曝晒至六成干,然后再完全阴干,有条件者可热风烘干,也可以趁鲜切或 5至干燥。 晾晒场所应清洁卫生。 外观性状以绿色、色泽均匀二致者为佳。 6 包装与贮运包装的材料、贮存库房及运输的工具应完全符合 要求;包装的重量应控制在 25下,以利于搬运。 贮存时应定期检查,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应有的疗效。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