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茬玉米苗枯病发生与防治内容摘要:

1、茬直播夏玉米,苗期与当地雨季相吻合,易引起玉米苗枯病发生危害。 近几年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逐渐加重,特别是 2003 年降雨频繁、雨量大,我区夏玉米苗枯病普遍发生,且发病更严重,轻者减产 20%30%,严重的减产 50%左右,甚至绝产。 现将夏玉米苗枯病的发生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在种子根和根尖处变褐,后扩展导致根系发育不良或根毛减少,次生根少或无,初生根老化,皮层坏死,根系变黑褐色,并在茎的第一节间形成坏死斑,引起茎部水浸状烂,易断裂,叶鞘也变褐撕裂。 夏玉米从出苗至三叶期开始表现症状,先造成玉米幼苗基部 12叶发黄,叶尖和叶(缘)边干枯,由基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发展,进而引起心叶卷曲,严重的植株外周叶片干 2、枯,心叶青枯萎蔫,植株死亡。 子可带菌,存在于种皮、胚、胚乳等各个部位;可随病残体越冬并引起初侵染;该病原腐生能力较强,可脱离奇主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种与种子质量。 不同品种的感苗枯病的程度不同,轻的病株率在 5%以下,重的可达 30%。 品种不抗病是其大范围流行的重要原因,尤其种植一些粒形小、干瘪的种子或芽势弱、出苗力差的品种,更会加重病害发生,种子带菌是苗枯病发生早并能形成中心病株的主要原因。 壤与栽培管理措施。 地势低洼,土壤贫瘠,黏土地、盐碱地发病重,播种过深也易发病。 土壤积水的田块,苗期会形成芽涝现象,幼苗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使根系发育不良引发苗枯病。 小麦、玉米是我省的主要轮作方式,近几年小麦根病 3、发生严重,导致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玉米丝禾菌等病原菌积累,也加重了苗枯病的发生程度。 候条件。 影响玉米苗枯病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玉米苗枯病一般发生在 6 月上中旬7 月上旬。 长期干旱,玉米播后至发根期间,突遇中到大雨而使土壤板结,造成土温低、湿度大的环境,易感染此病。 例如,2003 年前期少雨干旱而 6 月9 月降雨频繁、雨量大,造成许多地块感病。 此外,土壤肥料带菌、施用除草剂也是造成苗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应着重于选抗病品种为主,同时要做好种子处理,合理施肥,加强栽培管理。 抗病品种。 选用优质、抗病品种,选用粒大饱满、发芽势强的玉米种子。 根据几年来的鉴定和 4、调查,在生产上抗性较好的有掖单 2 号,登海 3 号、豫玉22 号等品种,而鲁单 50、农大 108、掖单 4 号抗病性差。 子处理。 播种前先将种子翻晒 12 天。 药剂浸种用 40%克霉灵 6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 500 倍药液浸 40 分钟,凉干后播种。 也可用 菌腈悬浮种衣剂 10 克加水 100 毫升,拌种 5 千克。 理施肥,加强管理。 要适施基月巴,增施磷肥,培育壮苗,及时追施速效化肥,尤其注意补充磷、钾肥。 也可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月巴促苗早发,加强栽培管理促进根系生长,使植株生长旺盛,以提高抗病能力。 翻灭茬,平整土地。 麦后抢茬整地,播前要精细整地,防止积水等,以尽量减少病原菌数量。 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枝败叶。 苗枯病发病初期及时用药。 用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20%三唑酮 1000 倍,恶霉灵 3000 倍,连喷 2 次。 达 2116 等,增强植株抗逆、抗病力,可有效防治和控制苗枯病。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